转发‖《同心战“疫”》(2)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

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

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在救死扶伤的阵地上

湖北、武汉当地医务工作者和

全国驰援医务工作者的

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

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六集大型纪录片《同心战“疫”》

第二集《生死阻击》今日(9月3日)播出

奏响救死扶伤的英雄交响

唱出阻击病毒的慷慨战歌

    《同心战“疫”》第二集:

                  生死阻击

对手

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型冠状病毒

逆行

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战“疫”

他们不过是一群普通人

白衣执甲、化身战士

迎战、阻击

硬拼、不退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在医院救死扶伤这个阵地上,湖北、武汉当地医务工作者和全国驰援医务工作者展开生死阻击,奋力保卫湖北人民、武汉人民。

关键词1:出征

一场遭遇战

这场阻击战,首先是一场残酷的遭遇战。

27例,这是武汉市卫健委2019年12月31日,首次公布的病毒性肺炎病例。一个月后,全国范围,这个数字迅速增长了四百多倍。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湖北、武汉。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张图片
同心战疫

        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明接到了救治任务。他所在的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两家定点医院之一。那时候,还没有“新冠肺炎”这个名称,救治也只能从零开始摸索。

转发‖《同心战“疫”》(2)_第2张图片
同心战疫

“我把妈妈借给你”

“我把妈妈借给你”,这是武汉高中生陈琪方写给患者的一封公开信。她在信中鼓励患者与病魔抗争,也给自己的外公和妈妈加油。

转发‖《同心战“疫”》(2)_第3张图片
同心战疫

      她的妈妈刘凡,在儿童呼吸及免疫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此次,主动承担起临床救治新冠患儿的工作。

武汉儿童医院医生 刘凡: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这个国家跟社会是我们大家的、集体的。去维护他们,这是我们的职责。

陈琪方已经很多天没见到妈妈回家了,只能通过视频问候一下。往往发过去一句问候,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收到妈妈的回复。

陈琪方的外公刘敦礼今年73岁,是长江医院退休后返聘的老专家,一位工作了52年的内科医生。

长江医院老专家 刘敦礼:如果我不参加这一次斗争,那我这个医生这几十年的生涯就会留下遗憾。这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是医生(就)没有哪个(会)往后退缩的。

“我申请长驻留观室”

“我申请长驻留观室,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检工作。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

转发‖《同心战“疫”》(2)_第4张图片
同心战疫

        写下这封请战书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张旃。明昌,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医生。

医生、护士,最知道风险有多大,但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86岁高龄的董宗祈教授,坐着轮椅前来出诊。“你说一辈子,我为了啥,我不就为几个病人吗?”

关键词2:增援

空前硬仗 生死阻击

这是一场开始阶段弹药不足的空前硬仗,这是一次从头至尾没有退路的生死阻击。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变化和阻击战的进展。

针对前线兵力不足、弹药紧缺的局面,1月25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要尽快充实医疗救治队伍力量”;在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他再次强调,“坚决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优先满足一线医护人员和救治病人需要”。

汇聚力量 投入战斗

增援,从全国而来。

转发‖《同心战“疫”》(2)_第5张图片
同心战疫
转发‖《同心战“疫”》(2)_第6张图片
同心战疫
转发‖《同心战“疫”》(2)_第7张图片
同心战瘦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330多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务人员,踏上奔赴湖北和武汉的征程。

紧急征调或赶制出来的医用口罩、防护服、试剂盒、呼吸机等物资一批批运抵。

这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坚定逆行。

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力量汇聚。

专业力量一批批向这里汇聚。驰援的队伍中,有19000多人来自重症专业。他们成建制地投入战斗,与武汉本地医务人员协同攻坚。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依托于同济这所全国知名医院的医疗力量,又充实了17支来自全国的专业医疗队共2300多人,它开始集中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关键词3:战斗

与病毒最近距离的较量

转发‖《同心战“疫”》(2)_第8张图片
同心战疫

这是一支急救插管小分队,有人叫他们“敢死队”。

插管,意味着打开新冠肺炎患者的气道,与病毒在最接近的距离展开最直接的较量。

危重症患者往往会呼吸衰竭伴顽固性低氧血症,必须依靠气管插管,才能保住最后一线生机。

转发‖《同心战“疫”》(2)_第9张图片
同心战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麻醉科主任医师 高峰:我们要求是零失败、零失误。

患者老程在接受插管后,血氧饱和度恢复到了96%左右。但3天以后,即便是给了纯氧,他的血氧饱和度还是下降到了93%。这是一个警戒值。

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来说,多脏器衰竭有可能突然发生,这是很难化解的危机。

没有特效药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多学科的医护人员付出巨大努力,试图为病人赢得恢复时间,让他们有机会靠自身的免疫力战胜病毒,获得生的希望。

护肾小分队为患者老程启动血液净化治疗,护心小分队则为他植入了ECMO人工膜肺,替代脏器功能。

因为干预及时,老程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没有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医生形容,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强烈的求助信号,目的是让人体免疫系统霎时间火力全开。但这却是一种类似于自杀式的攻击,在损伤病毒的同时也给各个脏器造成连带伤害。

几天后,医生逐步给老程脱离ECMO等机器辅助。老程的肺脏终于又可以自己工作了。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0张图片
同心战疫

关键词4:方舱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紧迫形势下,各方面奋力把医疗资源向武汉集中。新建、改建、扩建医院、病区,千方百计增加床位供给,争分夺秒、一刻不停。打阻击战,需要中国速度!

十多天时间,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从无到有,拔地而起。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1张图片
同心战疫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2张图片
同心战疫

一个到五个,这是金银潭医院ICU重症监护室的快速扩展。

不停歇的48小时,这是同济医院为增加床位而展开的昼夜奋战。

床位的供给在快速增加,而救治需求仍在暴涨……

感染者不能被及时收治,不仅意味着得不到有效治疗,也意味着疫情还有进一步蔓延的巨大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战场”形势,提出明确要求:“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坚决控制源头、切断传播途径。

武汉,这座屹立于大江之滨的英雄城市,万众一心战疫情,越是艰险越向前。

从“人等床”到“床等人”

在一场浩大战役中,总有一些影响着胜败的关键战斗。

13436例,这是2月12日武汉市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数字,是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点。其中,92%是首次出现的临床诊断病例为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建方舱,迅速扩充收治容量,刻不容缓!

“方舱医院”,通过简单的场所改动,最迅速地扩大收治容量。

2月3日,武汉开始连夜抢建首批3座“方舱医院”。2月5日晚,正式启用。

短短10多天内,16座“方舱医院”建成,共有1.4万余张床位;定点医院也由最初的2家增加到86家。储备床位超过了3万张。

35天,12000多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先后进入“方舱医院”,得到及时治疗。

从“人等床”到“床等人”,局势一举逆转。

局面悄然转变

更多武汉病患者的境遇,因“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落实,而发生改变。

胶着对垒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紧紧扭住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这“两个关键”。

武汉逐步形成定点医院救治重症患者,“方舱医院”治疗轻症患者,基层社区排查确诊、疑似、发热和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的三级分层分级防护体系。

这是诞生于战“疫”最前沿的中国方案。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中国展现了出色的领导组织、动员执行能力,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

阻击战战至深处,局面发生悄然转变。

武汉市急救中心的120专线,从每天超过1.5万人次呼叫的最高峰,到2月下旬回落到3000人次左右。武汉的病床数,高峰期以每天3000张的速度增加,其总量相当于一个月内建设了60家三级医院。截至3月5日,总共有1537.4万人份核酸试剂盒投入使用。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隔尽隔”,层层落实中央部署。主战场上的阻击战,逐渐挺过了最难的阶段。

关键词5:策略

47天推出七版诊疗方案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3张图片
同心战疫

且战且进。各学科专家奋力展开研究,总结克敌之策。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4张图片
同心战疫

3月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其中,首次增加了“病理改变”描述。

2月15日晚上,金银潭医院一位新冠肺炎逝者家属同意将遗体捐献出来。这是全世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遗体解剖。

多例遗体解剖后,病理结果提示新冠肺炎患者不仅肺脏有改变,心、脾、肝、肾等多脏器均受到影响。这些发现非常及时,有助于照亮救治“盲区”,便于医生对症下药、精准治疗。

从1月16日到3月3日,47天时间里,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推出了七版。方案一次次更新迭代。随着对病毒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新药物、新疗法、新成果等均被及时纳入。

这是一场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中国方案的战“疫”。

中医 深度介入

曾在非典、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冲到“最前线”的专家们,又一次挺身而出,既肩负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的指导任务,又始终坚守在临床治疗一线。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5张图片
同心战疫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倡导中西医结合防治。连续指导工作20天后,他因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术后仅仅三天,他放心不下病患,又伏案撰写诊疗方案。摘除胆囊的他说自己把胆留在了武汉,是与武汉“肝胆相照”。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6张图片
同心战疫

        中医,深度介入了新冠肺炎治疗。从第三版诊疗方案开始,中医作为治疗的专门一项单列,此后每一版均有更新。在湖北,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治疗中,中医药参与率超过75%。在治愈出院的确诊患者中,大多数使用了中医药。

防控一线的“最有力武器”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防控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他亲自指导推动科研攻关,为防控一线提供“最有力武器”。

2020年1月初,中国科学家就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随后又分离得到病毒毒株,为疫苗研发打下基础。

多路科研团队展开夜以继日的奋战。

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地方优势企业所研制的新冠疫苗,顺利获批并启动临床试验。

关键词6:希望

医生 不仅是治病

在度过了最难阶段后,从2月下旬到3月中旬,武汉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逐渐回落,直到3月18日实现“清零”。

杏林春暖,济世为怀。

救治,对于医者来说,还有另一层涵义。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7张图片
同心战疫

      患者:我醒了以后她们个个关心我,说你的生命来得不容易啊,她们都是要我加油,加油。

“敲锣女孩”李丽娜的母亲赵女士住院后,管床护士发现她因为没有收到假牙清洗剂的快递包裹而焦虑不安时,主动帮忙四处寻找,最终帮她找回了包裹。李丽娜感叹:“医生不光是治病,还治疗他们的心理。”

战“疫”之中,医生护士抚慰人心、传递乐观,激发出勃勃生机。

进方舱之前,有猜测、也有质疑。使之消弭的,正是这里发生的一切。安抚、激励亦是救治之道。防护服上的文字、医院里的图画,传达着面对生死的人生态度、共克时艰的人间真情。

武汉 一天天好起来

同饮一江水,携手战疫情。

患者一天天好起来,整个城市都在一天天好起来。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战“疫”之中,累积治愈率不断攀升,到4月底超过92%;新增病亡数经历了最初的惨痛局面后,呈逐步下降趋势,直到为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整体部署,尽锐出战、八方支援的举国合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坚定实践,医者仁心、医患同心的艰苦搏斗,是中国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率较低的综合成因。

艰苦的阻击战,在武汉、在湖北其他地市州、在全国展开,一路惊心动魄,一路勇往直前。

大战之中的光,源自日积月累的热。

一个国家的卫生与健康制度“大厦”,是以万千血肉之躯恪尽职守作为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8张图片
同心战疫
转发‖《同心战“疫”》(2)_第19张图片
同心战疫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没有生来坚强,只因心中有光。

以生命守护生命,把白衣穿作战袍。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战士勇毅,生命不屈。

转发‖《同心战“疫”》(2)_第20张图片
同心战疫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曹欣怡

校对:刘文胜

摘抄《长江日报》2020年9月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发‖《同心战“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