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重要性

本文为课堂笔记整理,希望您受益良多。

带你一同还原一下小学一年级的课堂。


如果我是班主任,进教室之后我会说什么呢?在教室基本安静之后,开场白一般都是这样的:


“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咱们现在开始上课啦。请你把语文课本拿出来,翻到第6页。我们今天学习第一单元第二课,请大家注意听讲。”


短短几句话,你数一数,我发出了几个需要孩子们完成的指令?


对,别看就这几句话,一共有3个指令:


第一,把语文书拿出来;


第二,语文书翻到第6页;


第三,注意力集中到老师那里,准备认真听讲。


那么,你来猜一猜,就刚才我发出的这几句话的指令,全班假设有40个小朋友,有多少孩子能够在老师几句话说完之后,完全按照老师的指令落成行动呢?


我听到过很多答案,大部分爸爸妈妈都会觉得这些话听起来太简单了,至少一大半的小朋友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你去采访一下小学老师,我相信你会得到一个低得吓人的数字。有很多老师会告诉你,能够完全把指令做到位的孩子,有20%就不错了。


其余大部分的小朋友呢?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部分执行老师的指令,可能拿出书了没有翻到第6页,可能翻到了第6页但是依然处于神游状态。问题在于,如果老师发出的指令都没有办法执行,那么老师上课的内容,这些小朋友又能真的听懂多少?


更加可怕的是,这还只是一节课的开场白!这一天的听课效率,能有多少?你家孩子可能漏掉了多少?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的听课效率不停地在打折。如果每天漏掉了10%,那么小学一年级这一年会漏掉多少?小学六年下来,相比于听力理解力好的孩子,大部分孩子又会漏掉了多少?


你可能听过“一年级差生”这个概念,这些才刚刚开始上小学的孩子,怎么有的就会变成班级里垫底儿了?原因就是听力理解能力比较弱。如果刚刚进入小学就落后了,那么在12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马拉松中,又会如何?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刚刚上小学,40个小朋友有的就能跟随老师的指令和授课能容,有的就不能呢?


因为看起来异常简单的8个字“跟随指令、听懂内容”却包含着若干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跟随指令、听懂内容这8个字的前提,是孩子听到了老师的指令,即捕捉到了重要信息。这一点,实际上是注意力是否集中造成的,不是理解力的问题,这是学习习惯的问题。我们放到学习习惯的4课中去讲。


那么,听到了指令,孩子会不会就做呀?这就是理解力的问题了。理解力培养的第一要务,就是积累。比如听力理解力,孩子到底有多少听力积累?我来给你算一笔账。


从孩子出生到6周岁上学,一共是多少天?365乘以6,一共是2190天。换句话说,在孩子还没有进入小学之前的这2190天,决定了孩子上小学之后的水平。


有些爸爸妈妈会在这2190天高效陪伴孩子,假设他们每天会跟孩子说话20000个字——你不要觉得20000个字很多,按照正常语速一分钟讲200个字,20000个字只需要1小时40分钟就说完了。


假设爸爸妈妈跟孩子说话降低语速,我们就算是2小时讲完,每人分工一下也就1小时。2190天,每天20000个字,也就是这个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经积累了4380万字的听力输入量,这还没算孩子在除了爸爸妈妈的其它场合下听到的内容。



但是还有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并不经常跟孩子讲话,每天可能只说2000个字。这样的孩子,在小学之前,积累了第一种孩子的十分之一,也就是438万字。


作为一个小学老师,面对上学前积累了4380万字听力输入量的孩子,和只有438万字输入量的孩子,无论老师是谁,都没有办法把这样的两种孩子教成一种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说,高中学习成绩出问题,是初中时期欠下的债;初中成绩出问题,是小学时期欠下的债。小学成绩出问题,是0-6岁欠下的债。为了不欠这一系列的债,0-6岁就要先把听力理解力培养起来。


那么,你该怎么做呢?其实也很简单。


1. 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多跟孩子说话


我所指的说话,绝不是“叨叨”。叨叨就是无意义的重复性语言,比如“你怎么又不好好吃饭”“你怎么又不听话”“你小心一点”,也许听到这里你会笑出声来,但是这才是我见过的绝大部分的家长给孩子最经常的语言输入。这样的语言输入,对孩子的听力理解力培养没有太多的作用。




那么你应该跟孩子说什么呢?作为爸爸和妈妈,要发挥各自的长项,妈妈们多说描绘性的语言,爸爸们多说解释性的语言。什么叫做描绘性的语言?就是给出丰富细节的语言。


比如,1岁多的宝宝抓起了一块海绵玩具(这个年龄避免给孩子买过于坚硬、有棱角的玩具),妈妈就可以跟宝宝说,“宝宝,你喜欢这块玩具呀?这是一块什么颜色的玩具?对,它是蓝色的,而且是天蓝色,跟天空的颜色一样。”此时手可以指天空。“你今天穿的上衣也是蓝色的对不对?”此时手可以指宝宝的上衣。“这块海绵玩具是个三角形的,哈哈,咱们家现在不太容易找到三角形的东西。”


在这样的一段话里,跟颜色和形状相关的关键词反复出现,能够极大地刺激宝宝的听觉系统,让宝宝能够更快地理解妈妈的话,积累起不同的词汇。


爸爸们大都有理工科的头脑,善于充当百科全书的角色,给宝宝讲原理性的东西。3、4岁的小朋友对万事万物越来越好奇,经常会问为什么。“蚂蚁为什么会搬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当然啦,多说话是一方面,亲子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爸爸妈妈很快会被宝宝的为什么问得张口结舌,需要书籍回答宝宝的问题。另外,在上小学之后,老师使用的课堂语言并不都是口语,而会有大量书面语存在。仅仅说话还是不够,亲子阅读必须跟上。


2. 孩子逐渐长大,多给孩子机会说话(产生沟通和交流,能够给予反馈)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表达欲望越来越强烈。听和说是不分家,孩子在自己表达的时候,说出来的东西会通过听觉系统反馈回大脑,对大脑施加第二次刺激。



因此,孩子从2岁多开始能够表达出越来越多东西的时候,除了继续保持经常跟孩子说话、亲子阅读之外,还要更多留出时间,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每次跟孩子说了什么,用鼓励而温暖的眼神看着孩子,让孩子把想要表达的话说出来。


双向的说话,才能被称作交流,能够产生结果的交流才能被称作沟通(有沟还要有通嘛),且在跟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让孩子有表达的机会,也才能让爸爸妈妈给孩子更多的反馈,而反馈是孩子学习的重要保障。


3. 带孩子走出去,到博物馆、天文馆去,增加词汇量和词汇的丰富度


在一个环境中能够接触到的词汇类型毕竟是有限的,很多词汇需要在特殊环境中才会被用到。比如,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恒星、行星、彗星,这样的词汇在家中基本没有场景会被提及和使用,却能够在天文馆中有机会让孩子反复听到和使用。


北京有60多个博物馆,上海的博物馆密集度也很高,如果你住在北京或者上海天然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你住在其它城市,也要尽可能开发一下居住地及周边城市地区里这样的资源,带着孩子尽可能多去。


曾经去过大量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不仅仅是自然课学着轻松,就是语文课中的大量文章也是自己知道的一些内容,学起来必然轻松得多。对于不同老师上课的讲授,接受起来容易得多


内容就是这些,我给你总结一下:


1. 理解力是决定你孩子学业表现非常重要的因素,包括听力理解力和阅读理解力。


2. 很多上小学的孩子之所以会比其他孩子学得慢,很有可能是理解力出了问题。


要提高理解力,有三个方法:


1) 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多跟孩子说话,妈妈多说描述性的语言,爸爸多说解释性的语言。


2) 孩子逐渐长大,多给孩子机会说话,要能产生沟通和交流,你要给他反馈


3) 带孩子走出去,到博物馆、天文馆,去丰富可理解词汇


那么,听力理解能力培养起来,是不是就完成任务了?当然不是,只能听懂、不能读懂,那不就是文盲了嘛!所以,听力理解力是基础,决定了孩子进入小学前两年的表现;那么,阅读理解能力决定了什么呢?又该如何培养?


有很多家长都曾经问过我,孩子的阅读怎么培养啊?都说要读绘本,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你别着急,我已经为你总结了“儿童早期,孩子被朗读的三步法”。这三步指的是从孩子2-3岁到6-7岁的三个阶段的方法。每个孩子过程中可能有点儿区别哈,但是大概率会是这样一个发展步骤。在它的保驾护航下,孩子通常会在5-6岁的时候发生明显的质变、过度到独立阅读的阶段。


儿童早期,孩子朗读的三步法:


第一步,家长读、孩子听;


第二步,家长指读、孩子听;


第三步,孩子指、家长读。


1) 第一个阶段:家长读、孩子听


这简单的6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这个阶段,你拿绘本给孩子读,不要刻意去用手指着书上的字,只要读、孩子听就可以了。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指呢?因为这个阶段的读,要实现两个重要目的:


一来是借着亲子阅读能够多陪陪孩子,产生沟通和互动。这也是心理学家发现可以提升孩子后天智商的主要方法。


二来是让孩子能意识到,你每次拿起书,说出来的话就跟平时不一样,好像跟书上的东西是对应的。换句话说,就是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是对应的,阅读文字实际上是听人说话的一个升级版。


三步法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阶段,大概是孩子4岁以前。在这个阶段有三点要提醒一下:


第一就是,如果你读的是那种没有字的无字书或者全书只有一个词的书,你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解读和诠释绘本上的每一页图画,编故事。这时候,只需要让孩子对纸质书有初步的认识即可。


要提醒你的第二点是,到了3-4岁的时候,孩子会特别喜欢你读特定的一本故事书,反复读很多遍。不管你是不是觉得重复,一定要满足孩子的愿望、每次绘声绘色地进行阅读。要知道,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发展特点。


第三,在这个阶段,一定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绘本故事,他喜欢最重要,以保持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2) 第二步,家长指读、孩子听

刚才我说了三步法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阶段,叫做“家长读、孩子听”。这第二步,也就是第二个阶段,叫做“家长指读、孩子听”。多了一个“指“字,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区别大大的。


在孩子度过了第一个阶段之后,已经能够意识到,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是对应的。


第二步的指读,就是要让孩子能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每个音节和每个汉字是对应的(汉语是单音节对应一个字,英语是一个或者多个音节对应一个词),这又是孩子认知上的一大飞跃。


同样的,第二步,也就是第二个阶段,可能会持续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第二个阶段,我也要提醒你两个关键点:


第一,在这个阶段可就不能随便编故事了,你一定要原书怎么写的就怎么念,千万不要自作主张进行简化。为什么呢?


经过了第一阶段之后,这时候你选择的绘本与比第一阶段的相比,文字逐渐增多,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不一定常见的书面语。比如,“大灰狼在水边徘徊。”有些妈妈觉得“徘徊”这两个字太难了,就自作主张改成“大灰狼在水边走”。


但是,书面语和口语是不一样的,改变原书的内容其实刚好把这大好的接触丰富词汇的机会错过去了。上小学了之后,语文老师不可能在课堂过程中全程使用口语进行教学,教师使用的授课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混合。


第二点需要提醒的是,进入第二阶段之后,就不能孩子喜欢什么你就读什么了。而是要通过有限选择的方式让孩子的阅读更丰富、各种书籍能够更加均衡。


什么叫做“有限选择”呢?就是如果每次读书都是读3本的话,你和孩子约定,每次你先从书架上先挑出5本,然后让孩子挑选其中的2本,你来挑1本。


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


第一,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孩子学会如何选择,但是有限选择又不会让孩子选书选上半小时。


第二,你不仅不用再每天翻来覆去念同一本书,利用你手中可以挑一本的权力,适当增加除了绘本故事以外的多种文体。


比如挑选带有科普性质的绘本和书籍。这样可以引导孩子跳出自己的喜好,广泛接触各个领域的不同词汇、背景知识。带有科普性质的书籍引入,对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学习非常重要。这个“有限选择”的方法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法宝,孩子不喜欢吃蔬菜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


比如,做饭的时候,不要问孩子吃不吃蔬菜,因为这样孩子一定会选不吃。有限选择就是跟孩子说,我们可以三种蔬菜选一种“芹菜、茄子和白菜”这样。


3) 第三步,孩子指、家长读


完成了第二步,你就可以逐渐向第三步,也就是第三个阶段过渡啦。这个阶段叫做“孩子指、家长读”。


“孩子指”意味着有了选择,你在不断地朗读孩子选择的那一行,孩子会进一步理解你读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是如何对应印刷在书上的文字的。在第三个阶段,通过“孩子指、家长读”的方式,孩子将会开始潜移默化地进行识字——这个变化是飞跃性的。


这个飞跃将为孩子的独立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了识字的问题,孩子在独立阅读的时候就能分配更多地注意力去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你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资源,只有当识字不是障碍时,才会有更多注意力去理解内容。


在这个阶段,在书籍选择上,你既要尊重孩子的喜好,也要有意识持续增加丰富的书籍类型。因为孩子经历了好几年的亲子阅读,年龄也逐渐在增长,会越来越有自己的喜好、也越来越要求尊重他。同时,孩子越大,认知水平越高,你就越可以增加科普、历史、文化等多种书籍给孩子朗读。


方法说完了,咱们得说说背后的原理。可能你和很多家长朋友一样,会认为,既然已经跟宝宝经常说话了,听力理解力不就已经逐渐培养起来了嘛?为什么还要进行朗读呢?


因为孩子上学之后,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并不完全是口语,而是夹杂着很多书面语、也就是我们在日常说话中并不常用的书面语词汇,比如成语。尤其是在语文课上,老师说到成语的几率是很高的。


给孩子讲绘本,在早期孩子不认字的时候,是你给孩子进行朗读的,这个过程对孩子更高层次的听力理解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由于绘本故事中会出现较为复杂的 、含有书面语的语句,这比咱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说话要更难理解一些,所以才要培养嘛。


事实上,这三步指的是从孩子2-3岁到6-7岁的三个阶段的方法。你可以一步一步来,通过这三个阶段,帮助孩子在第一个阶段从宏观上认识到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是对应的,在第二个阶段能够从微观上认识到每个音和每个字是对应的,


在第三个阶段把具体的音和具体的字对应起来,也就是识字了。


和听力理解力一样,阅读理解力也不是从孩子上了小学才开始培养的,而是从出生开始的。0-3岁被发展心理学家称作婴儿期和学步期,这个阶段你可以将重点放在跟孩子多说话上,但是亲子阅读永远不嫌早。


进入3-6岁,这个阶段被发展心理学家称为儿童早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亲子阅读不仅仅能够为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够让孩子更聪明、更容易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更能够做好上学的准备。


在培养阅读理解力之前,自然要先把阅读习惯培养起来,这个部分我们放到学习习惯中单独来讲。


在我为你总结的三步法的保驾护航下,孩子通常会在5-6岁的时候发生明显的质变、过渡到独立阅读的阶段——很多家长曾经跟我分享过自己的孩子被朗读了几年之后,突然间有一天拿起书来自己呱啦呱啦毫不费力地读起来的故事。


他就是用的这三步法,我再重申一下这个三步法,也就是三个阶段:


第一步,家长读、孩子听;


第二步,家长指读、孩子听;


第三步,孩子指、家长读。


如果在三步法的落实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欢迎你留言给我,咱们一起讨论。讲到这里,孩子不到6岁的妈妈说,那6岁之后怎么继续培养呢?孩子超过6岁的妈妈会问,孩子已经6岁以上了,该怎么补救呢?其实,依然有很多好方法。


在跟6-10岁的家长沟通的时候,我发现现在家长朋友们普遍认可阅读是很重要的,于是不惜重金给孩子买大量书籍进行阅读。但是除此之外,到底应该买什么书籍?如何指导孩子进行阅读,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又如何确认,孩子读了之后,不仅仅有量的积累,还有思维的提升?


有这些问题没有关系,我先来给你分析一下,阅读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就可以得出,如何对孩子的阅读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


我认为,阅读的好处可以分为浅层价值和深层价值。今天我们先来说阅读的3个浅层价值。


第一个好处,阅读可以提升词汇量以及分布领域的广泛程度。


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无论是母语还是英语,扩充词汇量是提升理解力的基础,积累的词汇越多,阅读速度才可能会越快。可以说,建立在充分理解上的快速阅读,不仅仅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必备武器,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


虽然这一点很容易理解,那你有没有在词汇积累方面帮到孩子呢?我在这里要给你介绍一个小方法,叫做“10个词的游戏”。


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在每次阅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点点小任务,每次选不同的10个词。比如可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10个词、最优美的10词、以前没有见过的10个词,等等。让孩子把这10个词在书上标记出来,然后再写在一个本子上。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包含那些词的句子也写下来。如果时间更充裕,可以把这10个词,每个词再造个句子。


如果不这样做,阅读也是有好处的;但是用了这样的方法,阅读的好处会大大强化,孩子的收获更多。因为这样阅读不仅仅有输入,还能为输出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好处,阅读可以增加孩子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为什么对孩子很重要呢?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先前的知识积累越少,每一次接触新知识的时候陌生程度越高、心理压力也就越大,能够迅速理解的可能性越小。相反,阅读量大、且阅读面比较宽的孩子,学任何科目都因为背景知识的丰富,抢得先机。


第二个方法是:要选择不同文体的书,提升文体丰富度由阅读到理解,丰富的文体是关键。


6岁的孩子进入了发展心理学家定义的儿童中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都比3-6岁的儿童早期提高了很多。这个时候,培养孩子进一步的阅读理解力,就需要为他们选择不同文体的书籍了。


我跟很多家长聊天,他们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孩子也读了很多书,但是学习成绩依然不见起色。原因就是,读的只有宽泛的量,没有打到点儿上。


比如,是不是孩子看的书,一直都是绘本呢?到了6岁之后,即使是故事类的书,也要图画越来越少、文字越来越多。在挑选故事类书籍的时候,经典的儿童文学是我比较推荐的。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夏洛的网》、《秘密花园》、《彼得·潘》、《绿野仙踪》、《骑鹅旅行记》等等


另外,我再给你推荐一个叫做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是由美国图书馆学会的分支结构“美国图书馆儿童服务会”创设的儿童文学作品奖,从1922年创办至今,已经有大量优秀作品获奖。你只需要在任何一个电商平台输入“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就可以方便购买。对于国内有些看起来流行但是内容有待商榷的作品,还需要你帮助孩子慧眼识珠,去伪存真。


另外,绝大部分的家长就把孩子的类型局限在了故事类。仅仅有故事类的阅读是非常不够的,因为孩子在未来无论是接受高等教育还是进入职场之后,通过阅读接触的文本基本都不是故事类的,任何语文或者英语考试中出现的篇章几乎没有故事类的。


另外,由于故事类的书籍结构相对简单,基本是线性的,对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培养,帮助比较小。所以,历史类、科普类等多种文体的书籍,对6-10岁的孩子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给你一些简单的推荐,比如《上下五千年》、《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以及英国一家出版公司叫DK,出版的大量历史类和科普类的图书书籍,我都很推荐。比如,《DK儿童百科全书》、《DK万物运转的秘密:给青少年的物理世界入门书》、《DK科学发现大百科》。


不仅挑选的书籍需要多种多样,还要引导孩子使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文体的书。学会阅读的时候先看书的封面和封底,获取有关书籍的基本信息。然后通过看目录,了解书籍的基本架构,判断如何阅读比较高效。阅读理解力越往高处走,越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体现。


阅读第三个好处,阅读能够提升孩子的理解力,即迅速、正确诠释文字含义的理解力。


你一定知道,阅读这个事儿,读了并不见得就是理解了。作为成年人,我也经常听到朋友跟我说,自己看书的时候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好像也不太明白书里写的啥意思。这就是读了但是没有理解。


那么孩子也是一样的,只有通过长期、大量、持续、有效的阅读,才能培养出迅速、正确诠释文字含义的理解力。现在阅读理解力对于无论哪一门考试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数学应用题做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读不懂题目。


这里我就要给你介绍第三个引导孩子阅读的好方法啦:输出与输入相结合,引导孩子做“转述”,探讨书籍的内容。仅仅读得多,并不能确保孩子就可以提升阅读理解力了。换句话说,阅读这件事,量的积累固然重要,阅读的质更重要。既然说阅读理解力,如何确保孩子已经理解了呢?采用转述的方式,是容易操作且效果显著的。


什么叫转述呢?就是阅读了一本书之后,让孩子给你讲一讲。


转述,专业的词汇叫paraphrase,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技巧。能够把阅读过的书讲给另一个人听,还能让对方听明白,可并不容易。不然你现在想想自己最近看过的一本书,给我讲讲,你能很迅速地组织语言、并且按照某种逻辑讲给我听嘛?


阅读是一种输入,转述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输出。它不仅可以帮你判断孩子是否理解了阅读的文本,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提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在孩子3-4岁的时候,可以用问答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转述。


比如,“这个故事里面有几只小动物啊?”“这几只小动物都是谁啊?”“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都干嘛啦?”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把问题都问出来,让孩子一起回答。


在孩子5-6岁的时候,在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尤其是讲过几次的故事之后,可以鼓励孩子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讲讲那个故事,提供机会让孩子进行转述。


在孩子6-10岁的时候,随着阅读文本或者书籍越来越长,转述的难度会随之增高。而且孩子进入了自主阅读的时期,这本书你很有可能自己没看过,那就让孩子讲给你听吧!


当然啦,如果你们分别去读,你了解书中的内容,让孩子转述时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在他有困难或者某个地方转述得不太对的时候,进行提醒和帮助。当然啦,千万不要把这个转述的小活动搞成“考试”,答不出来就不行。这样对孩子而言就变成了任务而不是乐趣了。


你可能不知道,如果有一天孩子出国要考雅思,所有中国孩子最怕的口语考试,其实除了语言功底之外,就只需要一个能力即可拿到高分。对,你一定猜到了,那个能力就是转述。


在今天的这一课中,我跟你一起探讨了阅读的三个价值,每个价值都引出了一个引导6-10岁的孩子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力的方法。方法一共有3个:


方法1:10个词法


方法2:由阅读到理解,丰富的文体是关键


方法3:输出与输入相结合:引导孩子做“转述”,探讨书籍的内容




前面的课程中已经提到了,如果孩子在3-6岁的时候听力理解力没有被培养好,就有可能会在孩子一上学的时候出现一种叫“一年级差生”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不能很好地跟随老师上课的指令,不能很全面地吸收上课的内容。


事实上,小学真正决定性的大规模两极分化发生在三年级,从这个时候开始,学习中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来自于圣经的说法,简单理解就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那么,这次两极分化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个造成的原因就是阅读理解力。也就是说,这次分化中会让阅读理解力好的孩子成绩越来越好,而阅读理解力差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吃力。每个班总会有好学生、中等生和差生,那是不是这种格局就会永远保持?肯定不是的。


今天我们就说说如何帮助优等生保持、中等生更好、差生提高的方法。


优等生


优等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积月累的。3-6岁被朗读,6-8岁转入自主阅读,坚持的好的孩子此时已经接触阅读超过5年了。如果配合上我们前面课中讲的方法,文体丰富又海量的阅读,不仅让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占尽先机,且开始形成更为高级的思维能力。所以,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只需要继续保持长期丰富和大量的阅读即可。


中等生


中等生,顾名思义就是班级里中间的学生,从第11名到30名。作为一个中等生的爸爸妈妈,你最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帮助孩子成为中上等、进而进入前10名,对吧?


三年级之后,与一二年级相比,孩子的作业压力会逐渐越来越大,时间也会变得越来越有限,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时间不够用了就放弃阅读。事实上,刚好相反,这个时候真正要做的是力保阅读。为什么呢?


中等生和优等生最大的差异其实是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时间管理。同样的题目,中等生给两倍的时间也能做对,在规定的时间就不见得做得对。


这种信息处理的速度不是通过题海战术提升的,而是通过阅读理解力的加强提升的。阅读速度快且理解速度快。时间管理是指有效利用时间,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但是该学习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迅速完成任务。这种能力,其实也是在阅读中可以被培养的。


具体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就是让孩子坚持阅读。


阅读对中等生而言,坚持起来并不容易,固定时间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对你自己和孩子的自律性有太高期待,比如今天作业少多出来2小时,这个时候再阅读。不,真有这2小时,孩子不是打游戏就是看动画片去了。相反,阅读必须要每周固定时间。


固定时间包括两点,一个是具体的时间段,一个是具体的时长。比如,每周一三五六,晚上9:00-9:30,每次至少是30分钟。那么时间固定下来,才好帮助孩子有效规划时间,在9:00之前完成其它作业和功课。当然,需要再提醒一下的是,阅读的文体要丰富,小说和非小说并重。


第二个方法是为了保证阅读质量的。


学业压力增加,更要高效利用时间。如何保证阅读的质量很重要。这其中有一些小方法。所谓阅读理解力,其实就是不仅仅在读,而且能够理解,阅读首先是文本信息进入大脑,那么理解是反向作用于阅读文本的一种力量。如何反向作用于阅读文本产生理解呢?


你不妨让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进入小学之后,让孩子每次阅读的时候拿着笔,从简单地画道道开始,用荧光笔把好词好句画下来。逐渐过渡到在书上写一些反馈。写什么呢?


看到好词好句,除了画下来,是不是可以写一句:这个词用得真好!这个排比句写得很美。如果只是看过去了,基本上不出三天就忘记;如果画一画,留在脑海的印象会更多;如果写一写,记忆就会更深刻。


除了好词好句,看非小说的时候会遇到观点。对于观点是否同意,也可以在书上直接写下来。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可以把为什么同意也记录下来。如果能够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小习惯建立起来,就能够保证阅读的质量。未来还能够帮助孩子从阅读理解力的提升,进而过渡到写作能力的培养。


书上有了记录,未来老师让写日记、写读后感,孩子都有了初步积累。刚才已经说了,中等生和优等生最大的差异,其实就是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时间管理。为了能够让中等生有进一步提高,请在阅读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还没找到感觉的学生


中等生说完了,那在小学三年级已经处于班级后10名的孩子还有机会嘛?答案是,肯定有啊!到了初三可能就确实比较难了,在小学3年级还是很有机会的。


但是此时孩子只有8、9岁,在班里是后10名的状态,自己心理压力就会比较大,你需要有很多很多的耐心,很多很多的爱心,帮助孩子做心理建设、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毕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目前成绩不理想肯定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了。同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进步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那么,除了支持和鼓励这种软性的东西,帮助孩子成绩提升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这个时候绝大部分家长的解决方案是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但是这个时候上5个8个补习班都没有什么用。为什么?


因为目前学习有些吃力的孩子,不仅仅是阅读理解力的问题,而是听力理解力还有问题。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你给孩子报几个补习班,孩子都听不懂呀!此时咱们要先提升孩子的听力理解力,然后再过渡到阅读理解力。


给这些还没有找到感觉的学生,我们也有方法,一共三个:


方法1:听新闻,理解并记录。


这个方法听起来特别老土,但是非常有效。你不要觉得这听起来很容易呀,但实际上过程中的信息处理链条很长,对成绩不太好的孩儿而言,一点儿也不容易。他要先听力理解,然后进行总结和转述,最终记录下来变成文字。


你可能会问了,为什么不听故事要听新闻呢?故事的情节是线性发展的,是孩子最熟悉的一种文体。新闻就复杂多了,这种训练才有意义。那怎么操作呢?


刚开始的时候,让孩子听10分钟的新闻,只要孩子任选3条最简单的总结并记录就可以了。给孩子的任务,起点不要太高,获取成就感才能有信心和动力继续。通过对新闻记录的检查,你通过对孩子的新闻记录的检查,也很容易看出来孩子听力理解力薄弱的地方在哪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拿到孩子的成绩时,已经是一个结果了,但是孩子为什么会考不好,他薄弱的环节到底在哪里,你并不知道。只有清楚地意识到问题所在,分析问题的原因,才能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使孩子的成绩有所提升的。


对于新闻的记录这个方法,我必须提醒你,刚开始做的时候,因为理解力受限,孩子听到之后记录下来的和你听到的有偏差,此时不要责怪孩子,一定通过讨论的方式帮助孩子的理解,万万不能再次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这种听10分钟,选3条最简单的记录的方式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你来制定孩子听哪些了,增加难度。比如,听最前面的3条记录,听最后面的3条记录。或者听2条国内新闻记录,听2条国际新闻记录。


如果新闻中有部分词汇超出了孩子的认知,比如“宏观调控”这样的词汇,也没有关系,你可以看看孩子是不是可以根据自己模模糊糊的理解,把这几个字写对,也可以跟孩子进行讨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讨论之后还可以到字典里去查阅看看孩子的初步理解、讨论和猜测是不是正确,这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听新闻不仅仅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听力理解力,也可以提升上课听课的质量,因为听新闻做记录,这不就是记笔记嘛。


方法2:朗读课文


刚刚讲的是第一个方法是听新闻、做记录。第二个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朗读课文。对于学习没有感觉的孩子,阅读流利度都会不太好。流利度实际上是最能体现阅读理解力的。由于孩子平时阅读的时候是默读状态,你不知道孩子的流利度是什么样的,那我们就让孩子读出声来。


第一个阶段可以是读当前正在学习的课文。每次不必很长时间,20-30分钟就可以,早上利用早起的一段时间就可以做了。但是我观察过很多家长让孩子读课文还录下来发小视频到微信朋友圈,但是孩子朗读中的问题,他都没看出来,或者说不知道要如何发现问题在哪儿。阅读理解力欠佳的孩子,朗读时的表现是流利度差,就是不流畅、磕磕绊绊的。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有生字,或者认识但是不熟练的字,所以看到这个字的时候要反应一下才记得读音,就会听起来打磕巴。如果是这种情况就让孩子朗读之前,把这段课文先看一遍,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字标上读音。


第二个原因,朗读和理解不同步,表现在断句上。说明孩子朗读的时候只是在发音,没有同时去理解。因为断句的那个点实际上就是词群分割的点,几个词组成的词群代表了意群,就是意思。


所以你也就能猜出来,朗读如果是这样,阅读也就是默读的时候同样是这个问题,也就是他也读了每句话,但是没有同时琢磨文本的意思,还要读完了倒回去再理解,这多耽误时间啊。这就是为什么,优等生随便拿起什么文章朗读,读得都会很流畅,没有磕磕绊绊。


原因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强,发声念出来的同时就同步理解了,也就是读和理解这两个动作对于好学生而言是同步发生的。如果他念完了你问他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他也会回答得八九不离十。朗读,就是让孩子理解力的问题暴露出来,我们才好帮助他。


学习成绩不够好,往往做题做得非常慢,其实就是阅读理解力不好,读半天读不明白,考试的时候自然是优等生10分钟连阅读的题目都做完了,有的孩子20分钟还没有读完文章,题还没做呢。这个方法就是在帮助没有找到学习感觉的孩子提升阅读理解力、缩短理解所需要的时间的。


经过几个月的朗读课文,孩子的流利度越来越好,就可以增加难度了。第二个阶段,可以读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者是以读课文的方式进行预习。这个难度要大一点。


再经过几个月,就可以进行第三个阶段了。找一些孩子的课外书,随手翻到某一页让孩子朗读。通过这三个阶段,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会让孩子的阅读流利度有很大提升,进而促进阅读理解力的提升。


需要提醒你的是,既然孩子目前学习成绩不够好,那么他面临的学习问题一定很多,刚开始读课文的时候磕磕绊绊。你一定要控制自己想去吼孩子的冲动,“怎么读个课文还能结结巴巴的?”这种话万万不能讲,还要给孩子鼓励和支持,让他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何给鼓励和支持呢?那就创造机会进行展示。比如一篇课文读了几遍很熟了,你是不是可以让他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爸爸表演一下。表演完了请大家给孩子鼓掌,帮助孩子树立更多的信心,其实每个差生的内心深处都会有深深的自卑,让孩子逐渐恢复学习的信心,至关重要。


最后第三个方法,就是一起读报读杂志法。你和孩子一起读,读完了之后跟孩子进行讨论,刚刚读过的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有哪些人物?表达了哪些观点?


通过孩子的表达,你很容易看出孩子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每次不用多,读一篇文章就可以了,再加上一起讨论,不要超过30分钟。我说的讨论可一定要是讨论哦,不是考试让孩子回答问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


对于学习没有感觉的孩子,这三个方法可以采取先后的方式一一来做,或者前两个先做,最后再加上第三个。比如,听新闻和读课文我们就用一年的时间做透,每周7天要坚持5天。早上30分钟读课文,晚上留出20分钟听新闻做记录。听需要10分钟,写还需要10分钟。等到一年有了进步,再增加第三点不迟。否则一次性给孩子和你自己增加太大的负担,并不是好主意。踏踏实实、同时扎扎实实把每一个方法做到位,才会有最好的效果。


好的,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我给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说到说小学三年级会有一次大规模的两极分化,造成这次分化的原因就是之前三节课我提到的听力理解力和阅读理解力没有培养好。


那针对这个问题,我分别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还没找到感觉的学生分别给了方法:


对于优等生,就是继续保持大量丰富的阅读即可。对于中等生,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坚持阅读,要把时间固定下来。第二个方法是保证阅读质量,让孩子读的时候,多用笔在上面写写画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于学习没有找到感觉的学生,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听新闻、做记录,这其实是听力理解力的训练,第二个方法是朗读课文,第三个方法是读报纸杂志的文章,讨论和转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