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依然 ——读《牛虻》有感

和这本书结缘,是因为前段时间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保尔·柯察金产生重大影响的是牛虻,在保尔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之时,牛虻是他的精神力量;在保尔经历人生的诸多重创之后,牛虻的结局也给了他更深刻的反思。读这本书,初衷也出于好奇,想更多地了解保尔。没想到,读了《牛虻》,出乎意料地爱亚瑟多于保尔。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代表作,作者把故事背景定在1848年革命前夕的意大利,时值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奋力争取民族独立,心怀单纯又热烈的革命精神的主人公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历经苦难的他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并为争取国家独立统一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读罢,难以释怀,因为我最喜欢的勇敢的亚瑟,他终究是死了。亚瑟,是牛虻,但不变的依然是爱得热烈恨得决绝的亚瑟,只是爱到深处却成狂。冷若冰霜的外表下,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洞悉人心的睿智,也隐藏着敏感温柔的心,对灵魂的悲悯和极为丰富细腻的情感。

当读到他在狱中写给詹玛的那段话时,谁能说他只是一个理性反叛的革命者呢? “詹玛,当你还是个难看的小姑娘、穿一件方格布长衫、围一个皱巴巴的领巾、背后拖一条小辫子的时候,我就爱上了你,如今仍在爱着你。”如此细腻含蓄的心思,俨然是热恋中的小青年形象!牛虻,他再怎么变,内心中依然住着一个渴望被爱的单纯美好的亚瑟!

当他对着杂耍表演台上的小丑时,他并没有把他当笑料,他极为缜密地关注人的灵魂深处:“你难道从未想到过,那个不幸的小丑也有一个灵魂——一个活生生、拼命挣扎的灵魂,被禁锢在那个扭曲的躯壳里,被迫做它的奴隶吗?”这种深刻的洞见,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不就与夏洛蒂·勃朗特经典之作《简爱》中的经典台词如出一辙吗?简爱对罗彻斯特先生说:“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与你说话,是我的精神与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历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看似冷酷无情的他,让詹玛惊讶的是,他竟然对一个受伤的流浪儿存有这样的温柔细心!这样的牛虻和当初的亚瑟似乎没有太大的不同,反而更多了一份稳重和冷静!苦难赐予他的,与其说是坎坷挫折,倒不如说是一份精心包装的礼物,这份礼物里有对人的怜悯和理解,有对人性的洞悉与同情。柴静在她的书《看见》里有句话说:“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就如张爱玲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牛虻,依然是那个善良的亚瑟!

读者大多从伦理、背叛、革命、爱情等角度去评价此书,还有不少读者认为,这是亚瑟和上帝之间的斗争。对此,不敢苟同。亚瑟,由始至终都是在和自己作战。爱到极端地排他,却无处宣泄,唯有诉诸上帝,加以抨击谤讟。无数次,他在暗中悄悄地关注那位让他又爱又恨的父亲,但无数次,他的内心里燃烧的是熊熊的怒火。在饱受了嫉妒与复仇煎熬之后,他对蒙太尼里——他的父亲,依然如少年时的亚瑟一样眷恋他的爱,在他生命的最后,“他把头枕在蒙太尼里的胳膊上,像生病的孩子躺在母亲的怀抱中。”亚瑟的痛苦不在于上帝,而在于他爱到极端排他,在他和父亲之间,他容不下任何人,尤其是在他看来是木偶般存在的上帝,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固执地排他:“你更爱哪一个:我还是那东西?”然而,这种看似自负,实则逃避的举动只会让他在痛苦的泥淖中愈陷愈深无法自拔。这样的牛虻,让我心痛!

我想,我还是更多地从一个人生命的自我完成的视角去读这本书。革命只是背景,在这帷幕下,上演着揭示人性、关乎灵魂的一幕幕。

当一个人承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之痛时,他的生命轨迹会是怎样的?此时的他,如何去爱如何去抉择?如何去取舍,又如何去守护?生命,是走向自我完成,还是迈向自我毁灭?我对这个过程比较好奇。

但凡伟大的经典,大多对人对生命都有着深刻的悲悯。譬如,《罪与罚》对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罪与罚的煎熬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仁慈的,他让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爱中重获新生。譬如,《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嫉妒愤懑、彻头彻尾的恶人内心深处依然潜存着温柔的爱情,艾米莉对他是同情和理解的,也让希斯克利夫从读者那里获得了理解与原谅。又如,《安娜·卡列尼娜》对安娜,《悲惨世界》对冉阿让……可是,《牛虻》对牛虻,为何如此残忍?面对死亡,“我是非常幸福和满足的,这是命运之神给我的最好的结局。……而我,将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就像回家过节的小学生一样。我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一死刑判决证明我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他们枪毙我,是因为他们害怕我。”这种看似从容、悲壮的慷慨就义,为何读起来却是如此的令人痛心,不忍卒读!

掩卷屏息,萦绕心头的,依然亚瑟,依然牛虻!经典,就如拂去时间飘落层积的尘埃后,依然熠熠生辉的钻石!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时代的更迭,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更多的不在于哗众取宠,而在于它对生命、人性、灵魂的关怀与剖析,能直达人心深处,给人以心灵的养料与栖息之处!正如“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牛虻》,每个人都能读出不一样的牛虻,而我的心里,我的眼中,亚瑟依然!

沈敏平 广州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事业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亚瑟依然 ——读《牛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