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也需要被温柔以待

每个人都希望被世界温柔以待,理解、爱并包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世界的目光温柔以待,婉转的批评、动听的赞美、转载或打赏。如果把好文章比作上好的玉雕,那么好素材无疑就是来自昆仑山的籽玉。

遗憾的是,很多作者把文章视若珍宝,定期归档收藏甚至打印成册,却从来没有重视过写作素材。我也曾经深陷其中,保存了几十本日记,几件往事在记忆中寥若晨星;整理了几百万字的文章,筹备书稿却慨叹胸无点墨。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没有灵感时东拼西凑也写不下去?文思泉涌时刹也刹不住车?挺好的素材用过就弃之不理?既定的主题怎么都写不丰满?

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个排列组合的游戏。想象你有一间仓库,左边摆放着很多故事,右边树立着几个框架,紧挨着是美妙的词句,可能背后还堆放着各种观点。现在要制造的产品是写懵懂少年情感的小文,你挑出一个散文框架,从故事里找到最恰当的那个放进去,用一个魔术棒蘸蘸某个观点甩在这个作品上,最后随手点缀些词句,成为闪闪发光的小装饰。看,完工啦!这个成品的名字叫《初遇爱》,它只用了这些素材:张爱玲《爱》的框架、我第一次体会爱情的暗恋故事、对青春期爱情的观点“你觉得是爱,那就是爱,只和你自己有关,和他没关”。

每个写作的人都有个素材库,可以把它想象成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蓄水池。如果进水多于出水,也就是输入大于输出,那么总有盈余,“没啥写”的几率会小很多;如果出水速度太快,也很难有积累,那就得想办法记住;如果水源很浑浊而你又没有过滤,很容易变成臭水沟,比如过度吸收三四手信息,或从不分类整理和定期清理。

当然了,有人把这个蓄水池放在心里,有人把它放在电脑上,有人把它放在卡片上,但终究你得把它放在长时记忆中,因为写作是创造性活动(尽管我把它叫排列组合游戏),人类大脑可以高效调用,提取、联想、连接和逻辑化处理。

素材的来源很多,最重要的渠道是自身经历。两个女孩的聊男生,同事闲扯属鸡12月生好不好,蛋白粉该不该分给某个人吃,理发店的消费是否清晰,性格互补的朋友相处,等等,这都是生活中的素材。你切身体会了,就血肉丰满了,有场景,有人物,有对话,有心理,有行动,还有结果。写成今天的文章,仅是一种处理方式。你还可以把它当做别人的故事忠实记录下来,隔断时间再来看看,与其他的素材相互勾连,就会有新的发现,也许是另一篇文章最好的案例,也许是某篇小说中的人物原型,甚至会超越写作的意义,悟透了心理学的某个原理,改变了生活中的某个行为。

让我再把观点说得明确点吧: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是最好的素材,如实客观记录,不要评判对错,然后分类归纳在素材库里,最好常常拿出来看看,当然也可以尝试从三个以上的角度分析下。总有一个时间,它就像老朋友一样出现在你身边,成为你笔下最好籽玉,还没有成文,就已经熠熠生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素材也需要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