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10月份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从教50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书中可以看出于老师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他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起来令人愉悦,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一做“甘草”

      朱友明老师形象的把于老师比作性温味甘的甘草。于老师如甘草般善解人意,面对学生的错误,于老师总是用微笑和幽默代替批评;于老师如甘草般宽容大度,他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用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于老师如甘草般善于调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于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她“深谙中庸之道”懂得做事要把握好度,说的形象一点就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在于老师眼中,“中庸”不是“知识”不是“道理”,而是素养。于老师说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在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带着思考教书,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二童心不泯

      于老师教书50多年,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脸上刻上深深的秘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文中写到童心不泯的标志: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孩子气是童心的一种表现,理解和体谅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于老师虽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记得于老师在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痴而忘返,当得知长得有点像芭蕉的大树,就是语文课本里说的“旅行家树”时,竟高兴的扑上去,打量着,抚摸着并合影留影,他说:“以后再讲《旅行家树》这一课时便多了一份资源,多了一份情感。”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那份源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转化成信念和意志,让教学充满智慧,充满情谊。

三、把课上的有意思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的课堂有意思,体现在课讲得有意思,字写的要规范,文读的要自然。他说有意思轻松的课堂,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来自游戏,来自老师的幽默。而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就语文教育而言,于老师留给学生的是语言,是能力,是情感兴趣和习惯。他的作文教学特别有意思:为学生选择、提供他们喜欢的、容易写的素材;把说、写训练寓于活动游戏之中;“题好文一半”,讲究命题艺术……一堂堂生动的作文课,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励,不时崩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评书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小课例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所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把课上好。

    这本书中有太多太多的知识,理论,方法,还有他的文化品格,学识修养,他对教育的态度,他对语文的情怀,他对学生的关爱。这就是一种力量,不仅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更是提醒我们要反躬自问,以善修德以积极的态度去尊重规律,滋养天性,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他们自己,让每一个老师也成为他们自己!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