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半夜,我躺在床上,闲着无聊点开了一档节目。
“我为什么要手贱点开这部片?”
看完到现在,我不止一次这样问自己。
为了公平起见,我觉得有必要在晚上安利给你们看。
在介绍这档节目之前,先放几张比较刺激的图片。
现在,请睁大你们的眼睛,捂住你们的嘴巴:
饿不饿?
爽不爽?
刺不刺激?
《风味人间》
《风味人间》一共8集,每集50分钟,每周更新一集。
这里我要说一下,每周日晚21点更新,节目组你这是什么意思?
太狠了吧,竟然选择在深夜放毒!
《风味人间》的每一集,都被赋予了一个凝练的小标题:“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万家灯火”、“风味之旅”。
相较此前的国产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将镜头对准了世界各种美食,开启了一场美食文化旅行,不仅展示了各国美食的异同,也在全球视野中审视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
首集开播3小时,播放量破亿,截止到现在早已破2亿。
豆瓣评分也直飙9.4分,引发无数人“自来水”式的转发安利。
获得如此战绩,其团队背后操刀的总导演陈晓卿可谓功不可没。
曾经风靡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导演就是陈晓卿。
自从陈晓卿离开了央视,《舌尖3》换了导演和制作团队,评分便从第一季的9.3跌到3.7
《风味人间》,很多人都是冲着“陈晓卿”的金字招牌而来,所幸陈导并没有让大家失望。
第一集主题叫“山海之间”,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各地的山珍海味,短短的50分钟里就介绍了20多种美食。
手抓肉:不仅肉质酥软,油脂丰沛,而且浓香清甜。
奶桶肉:卵石内部炙烤,内外同时加热,奶桶密闭增压,带皮焖烤的羊肉汁水丰盈,香味奇异。
熏马肉马肠:肥瘦相间的马肋排,腌制后穿进硕大的马肠里,经过低温和烟熏脱水,马肉肋骨脂肪协同分解转化。
秃黄油拌饭:“ 蟹油浸润膏黄,只添加盐与少量鱼露辅佐,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双剑合璧,直指人心。”
酥皮蟹:“ 蟹壳承托蟹粉,烤制酥皮蟹,酥皮锁住水分,蟹肉本身的清甜在酥皮之内低回婉转。”
相同的食物,在世界的不同地区,不同人手上,不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饮食偏好,展现不一样的风味。
在中国,制作火腿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谈到火腿,安徽南屏村的村民最有经验了,切取肉质厚实的猪后腿,撒盐、腌制、曝晒。
与中国家庭小作坊不同,亚欧大陆另一端的西班牙火腿则习惯于贮藏窖内风干。
在西班牙,火腿的吃法十分讲究,从切片到享用,都像仪式感十足的表演,甚至还催生了火腿切片师这种职业。
emmm...看这享受的表情,足以证明有多美味了。
相比西班牙直接食用火腿的形式,中国人更注重烹饪后的味道。
而在土豆的食用方法上,东西方工艺可算异曲同工。
法国人会把牛奶融化在土豆泥里,加入当地特产的拉吉奥尔奶酪,不停的搅拌,形成瀑布土豆泥。
而在甘肃,没有任何添加,通过反复捶打土豆,让其产生普通土豆泥无法比肩的韧糯口感。
然后浇上油泼辣子和韭菜、浆水,做成一道让西北人口舌生津的佳肴——洋芋搅团。
这一集为“山海之间”,所以当然少不了海边的美食。
大闸蟹绝对是鼎鼎大名的美食。
在中国,蟹壳、蟹黄、蟹腿、蟹肉,每样精华自有它的去处。
蟹壳做成酥皮蟹,蟹黄做成秃黄油拌饭,配上一壶浓茶解腻,讲究。
在第一集最后的捕鱼片段,是本集最大的亮点。
在台湾东部,有一种传统捕鱼方式——镖鱼。
这种方法需要极大的技巧,成功率不稳定,但是对海洋的伤害性最小。
年轻镖鱼手顶着6、7级大风在海上追捕旗鱼。
风浪中摇晃船,立在船头的小镖鱼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举着带绳索的长柄叉。
静待时机,瞄准猎物,一招制敌。
这一幕真的把我给震撼到了,深深地烙在脑海中。
据说摄制团队为了这一幕,跟拍了3天,才捕捉到这个惊险刺激、手艺超群的镖鱼瞬间。
旗鱼常见的做法,除了生鱼片,最著名的莫过于三杯旗鱼皮。
在拍摄手法上,摄制团队还运用了超微观摄影和显微摄影,对食物的探索深入到了细微处。
在低温下,马肉如何结冰,生成冰花。
火腿如何被盐粒入侵,完成肉质转化。
除了这些,片中的很多画面都能直接被美哭!
这样的画面,每一帧都可以当成壁纸了。
第一集就如此精彩,越发期待接下来的风味人间了。
最后,我要跟大家道歉:
对不起,我不该把这部片安利给你们的!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