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无言 生命的目送

时间的无言 生命的目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龙应台《目送》一书,从封面上,一点儿也不惊艳,不独特。那就是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自行车推着坐在后座上的幼儿,母子二人的背影那样普通。就是因为这画面太平常,应当让许多人,瞬间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情景吧!

《目送》是一部感悟人生的散文。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书中对亲情的描写让人感觉既真切,又含蓄。读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展示出的人一生到老,你关注亲人、亲人关注你的一个个人生情景,有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非常令人感动。

时间的无言 生命的目送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开篇的《目送》,我认为最令人动容的。作者用冷静之笔记述了生命中的几件往事:

儿子十六岁时,到了美国当交换生。稚子远离时,在机场送行,她目送儿子进海关,背影消失,一直没有回头。她忆起自己去教书时,父亲目送自己。多年后,她的老父亲在医院度过了最后时光,轮椅上苍老的他,被护士推回房,父亲背影那样萧瑟。逝去的父亲,即将老去的自己,和大好青春的儿子,从老到小,由生命的起点到终点,都在目送中一点点远走。

生活,教会了作者咀嚼生活,包括体味生离死别。她也终于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里的“不必追”,包含多少宿命和无奈!长长的一生里,回想来处,四顾苍茫,唯有目送最真切。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觉触动心灵,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莫名伤感。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事儿。2008年挚爱的弟弟离去,2014年,婆婆去世,偶然发现了马上高考的儿子写的一篇怀念奶奶的小文章,叫《最疼我的那个人走了》,字里行间描述了奶奶对他的疼爱,也表达了自己对奶奶离去的痛苦和思念,当时看的我泪流满面。

平时忙忙碌碌的,有很多事情不去细想或是根本不去想。在写读后感的时候,随作者思路,对人生也进行了一些思考。静下心来想想,今年自己已经步入中年。年轻时追求向往的东西,有的已经拥有,有的今生不可能实现,更多的已经逐渐淡出了自己视野,在这里也称目送,不知道合不合适。亲人的离去,儿子在外上学,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工作变动或故去的同事,同辈人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就像《目送》所表达的,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所以,与其说《目送》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东西。

时间的无言 生命的目送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让人感怀的,还有一篇《母亲节》。这不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而是通过儿子安德烈的一封电邮,让读者读到了一个母亲的琐碎,她的无奈和自嘲。母亲,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的母亲,总是琐碎而寂寞的。面对成长的孩子时,曾经的优雅知性,总会没有由来地变为困惑和挫败。

世间的母子关系有许多种,儿子的内心世界,总有深邃而风起云涌的一面,只是,当年那个最爱他的人,却再也走不进去了。

父母会老,会离去,孩子会远行……读这些文字,我心里总是恻然,因为,我透过文字仿佛看到几多年后的自己。

时间在流逝,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会和我们处在不同的世界里,而长大了的孩子,他们也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和家庭,我们再走不进去孩子的天地。那些当年情同知己的朋友,可能也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可是,自从我读过龙应台的《目送》,我更有理由对自己说:

时间的无言 生命的目送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尽管心中有不舍和无奈,但我都会自己去面对,我会尽量走得完美,走得坚定。我要让周围的朋友和相识我的人,见识一份平和和安恬,让儿子,以从容的心情,面对他目送母亲背影时的那个自己……

我们对于时间无可奈何,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看着亲人的背影,看着他们慢慢消失在慢慢天际。一个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残忍的是,有些事情,你虽不愿发生,可当它们降临到你头上时,你也只能独自默默忍受。

读《目送》最大的感受是多少懂得了一些对于生命的理解,有些东西我们尽力去挽留,但有些是任凭付出多大努力也是挽留不住的,我们只能往前走。因此,人更重要的是学会珍惜,珍惜亲情,珍惜友情,珍惜现在拥有的或是即将远去的一切。

我轻轻翻到书本的最后,上面写着: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辽宁  鞍山      李斌

                                2019年8月18日

时间的无言 生命的目送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的无言 生命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