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而不世故

什么是知世故不世故?

用诗句表达即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用《菜根谭》上的话来表达即是:“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机械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又言:“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用现在流行的话即是:不是我不会套路,非不能,实不为也。

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故曰:“知世故而不世故。”

世故是什么?一个人应该世故吗?

用易中天谈做人:“我们到底该不该世故”说:老于世故,是不好的。不通世故,也未必好。那该怎样?先看为什么会有世故。世故是用来做人的。做人很难。

他从为啥世故、 怎样世故、超越世故、懂世故而不世故四个方便进行阐述。

比方说,从一个人在单位上的表现来看:

表现不好,要被批评。

表现太好,又遭嫉妒。

甘居中游,那叫平庸。

又比如,你对某人某事某问题有看法,说还是不说?

说,锋芒太露。

不说,城府太深。

私下里说,两面三刀。

公开地说,目中无人。

再比如,有人托了人情来求你办件极难的事,答应呢,还是不答应?

断然拒绝,是不给面子。

随口答应,是存心骗人。

实情相告,是借故推托。

含糊其词,那叫耍滑头。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那该怎么办?

也只好世故一点。

这就是为啥世故。

鲁迅先生就说过: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而已集·小杂感》

那么,与学问不多而职位较高者谈话呢?

也最好让他偶有不懂之处。

一听就懂,那你是小看了他。

完全不懂,那你是故意卖弄。

可见,非半懂不懂不可。

而且,还得是偶有。

这样很好吗?

当然不好。

那该怎样?

就要懂得怎样世故。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不要世故。

可惜,要就都要,不就都不。

不要世故,除非大家都不要。

所以要超越世故。

现在能够做到的是:

做工作,敬业就行,没必要得瑟。

提意见,实话实说,但态度要好。

有些事,如果实在忍不住,也用不着装。

晚明作家张岱在《夜航船》序言中讲过一个故事:

某和尚与某书生坐船同行。

书生高谈阔论天花乱坠,和尚被他蒙得只敢拳起腿来躺在船舱。

然而听着听着,却发现不对。

于是和尚问:你刚才说的澹台灭明(孔子的学生子羽,澹读如潭)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书生说:两个人。

和尚问:那么尧舜也是两个人?

书生说:自然是一个人。

和尚笑:如此说来,贫僧可以把脚伸直了。

哈哈哈哈,这就是懂世故而不世故。

鬼谷子说:与智者言,依于博; 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辩者言依于要; 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同;接触环境的不同;视野宽窄的不同;导致了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个人性格的不同;这种种的不同,自然造成格局上的差异。

所以说鬼谷子归纳得十分智慧与精准!他把人分为九类,根据各类人种的性格特质,进行全面解读,从不同角度做了详尽分析,可谓知人善任的智慧宝典。

社会有社会的运行规则,要想立足社会,必须要首先适应规则。然而,无论世事怎样变化,真诚善良的品质不能变; 保持初心,坚持自我的原则不能动摇;

这就是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这样的人,才是善良可爱的人,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世故而不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