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找五篇文章(必须有观点文、故事文、技巧文、图书解读文),用课堂上讲的拆解方法进行拆解,并做成思维导图。
第一篇:技巧类文章:“从学渣到学霸-我的100天阅读简史”(彭小六)
第二篇:图书解读文。“为什么你每天忙着”精进“,却还是个低品质勤奋者?”(余老诗)
第三篇:故事类文章:《狗十三》让中国家长戳心:别再把孩子当狗养了(海狸妈妈)
第四篇:观点类文章:“拔网线、砸手机、锁家里,父母凭什么剥夺孩子们在游戏里获得的快乐”(武志红)
第五篇:观点类文章:“你和头等舱的距离 差的不只是钱”(spenser)
第二题:在第一题中,选择一篇文章,模仿一篇文章,要求结构、风格一致,字数2000字以上,最好和原文一致,要在作业中附原文链接。
《狗十三》家长所谓的”为孩子好”,可能毁孩子一生
01
最近院线上影了一部挺火的青春电影《狗十三》,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4分。可谓是国产电影的精品,让很多年轻人从这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
《狗十三》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13岁的女主人公李玩,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因为丢狗事件,导致一家人引出了风波。
李玩为了找狗心切,推倒了爷爷受了伤,奶奶为了找狗,也差点迷路回不了家。
为此,父亲被激怒了,对李玩又是打又是骂,冷静下来后,父亲向李玩道了谦,说出了中国家长最爱说的话: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都是为了你好....。”
“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可能是天下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也是一句非常残忍的话。
家长常常找着“为你好”的借口,用父母的权利去控制孩子的一切,电影中李玩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明知道李玩对牛奶过敏,还是以“为你好”的借口,强迫李玩喝牛奶,然后看她吐得满地都是。
明知道李玩喜欢物理,却因为老师说要照顾偏科的英语,果断地给孩子报了英语兴趣班。
明知道孩子喝酒就是错,可带着李玩去外面吃饭时,为了面子,就强迫孩子为客户敬酒。
李玩也反抗过,但在家里一次一次的暴力中和父母所谓的“为你好”中,被驯化。
李玩的假笑和伪善都越来越纯熟,最后真正地找到自己丢的狗时,却学会视而不见。别人给她夹狗肉吃,也能一脸淡然地吃下去,还说声谢谢。
李玩最终一夜长大,学会了伪善,也学会大人所谓的“懂事”。
“为孩子好”,不是父母最爱孩子的表现吗?
毋庸置疑,父母是天底下最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省吃俭用,天天加班赚钱养家,为了孩子能上补习班,能读最好的大学,他们倾尽了所有,用心良苦,难道这不是爱吗?
可是,“为孩子好”,这真的是“好”吗?
很多父母抱着对“爱”的误解来引导教育孩子,因而有太多的伤害也是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做出来的。
“为了孩子好……”这句话往往是对自我牺牲的抱怨,是对孩子的一种索求:“我为你而做,你理应加倍地还我,你理应好好学习,否则就对不起我的付出”。这时,父母的付出已经偏离了爱的初衷。
“为了孩子好”,却遭到孩子的怨恨。成为孩子心灵的负担,甚至失去自由,导致孩子的逆反和拒绝,最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看来,爱不只是一种本能,还需要学习。
02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要的不是“这都是为你好”,而是“你是怎么想的”。尊重孩子,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这才是爱孩子的表现。
电影中,当李玩取名叫“爱因斯坦”的狗走丢后,继母为了平息风波,重新找了一条狗来冒充,对李玩说:“这就是你丢的“爱因斯坦”。”
李玩说: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但家里所有人都一口咬定:“这就是你的”爱因斯坦“。”
所有人都逼着她:你要懂事,你要懂得顺着台阶下。最终,父亲动用暴力,直接对李玩打骂一通,让她被驯服,只好把”假“的那条狗当作'真"狗,不再争取什么。
像继母那样习惯性地在孩子面前指鹿为马,歪曲是非。认为孩子只要哄一哄就行了,不在乎真相,不直面错误,说到底,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在一次采访中说,离了婚的父母从来没有跟我们说声对不起,除了理解,我们孩子别无选择。所以,从小就让他学会察言观色大人的心情,必须知道现在大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小心谨慎地生活着。
网上有句流行的话:“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出“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我们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的确,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认同感和获得感,没有尊重就谈不上认同,可能就会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也可能在以后的社会里困难重重,痛苦不堪。
爱孩子,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而不是大人的附属品。
徐静蕾曾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都要被教育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而不是一个被自己喜欢的女孩。”
因为,如果没有按照父母期待的路去走,孩子就会被说成不懂事,叛逆。孩子从来没怀疑过父母的爱,更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是期待父母多一点理解,尊重他们。
“都是为孩子好”,这是一句无法让我们拒绝的爱的绑架,我们在这场绑架里亦步亦趋。
03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要的不是“包办式的为你好”,而是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去试错,去跌倒后再爬起来,让孩子真正的长大。
前不久,某地方电视台一档法制节目报道了一位82岁的丁阿婆,状告留学归来的儿子不赡养老人的新闻,轰动全城。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直以来儿子都是丁阿婆的骄傲,儿子是一名高学历海归,曾在加拿大获得名牌大学学位,可是几年前回国后就一直不肯工作,整天宅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日常生活全是母亲丁阿婆照料。
丁阿婆每月3500元工资,除去每月自己2000元医药费,还要养“啃老”的48岁的名校海归儿,而且一养已经有7年,丁阿婆想通过告状逼儿子去找工作,可是儿子接到状书,仍然拒绝跨出家门,丁阿婆无奈地撤述。
丁阿婆现在后悔莫及,承认当初是自己过分溺爱,希望儿子专心学习,所以样样事情都包办,使得儿子过分依赖母亲,是自己没有教育好,以为是“为孩子好”,现在却让儿子变成了“啃老族”,害了孩子一生,也害了自己。
所以,做父母的永远要记住,你需要放弃多年来“为了孩子好”的一厢情愿,让孩子体会“做自己主人”的感觉,让孩子去试错,让孩子学会独立,否则会毁了孩子一生。
也许,当父母放下自己的“爱心”之后,孩子会慢慢找回自我的感觉,承担起自我成长的责任。
04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心灵和精神上的陪伴,陪伴式的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很多父母舍得在物质上、学习上、身体上更多地关爱孩子,却舍不得花时间,花精力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就像颗幼苗,需要经常对孩子心灵根部的浇灌和培育,才能帮助孩子真正的成长,也才能长得更高。
美国有一部电影名叫《伴你高飞》,也是一部青春成长型电影。13岁的艾米是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母亲车祸去世,所以只好搬来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一个机会,让艾米拾到一窝大雁蛋,并带回家成功孵出一窝小雁,为了帮助长大后的雁群顺利迁徙到南方过冬,艾米的爸爸帮助艾米实现了愿望,同时带来孩子和父亲的共同成长。
在这部电影中,我最感动的是父亲给女孩的陪伴式的爱,让艾米重新拾回失去母亲后的笑容,变得独立、自信、同时充满爱意的善良、还有果断坚决的勇敢。
片中的父亲是一位懂得爱的和理解孩子的好父亲。很多大人可能会反对孩子去饲养大雁,但是这位爸爸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艾米,“我所做的一切,都出于我对你的爱,我用我的方法尽一切可能给你支持,我不用语言一样能让你明白我的心。我也在坚强努力的生活着,帮助你的每一次也在实现我的梦想。”
在为孩子实现梦想的同时,也逼迫这位父亲去学习做更安全的滑翔机,不仅更安全地保护到孩子,也启发到父亲自己对滑翔机的发明改造,从而共同实现了愿望。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辈子的守护者,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引路人,能引导父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才是最高级的爱。”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但我理解的陪伴不仅仅是陪你玩耍、伴你学习,而是父母也一起设计和参与。教你飞、伴你飞,然后看你飞高飞远,满怀欣喜。
而这,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值得家长付出一生去培养。
原文链接:《狗十三》让中国家长戳心:别再把孩子当狗养了
第三题:阅读一本书,按照课程中的精简版讲书稿步骤,写一篇精简版讲书稿,字数:2400-2600字(字数必须控制,否则视为作业不合格),要专门标注清楚,你在什么地方用到了“阅读理解,旁征博引”中的什么技巧)
掌控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尽如意的人或事。比如说一个两面三刀的同事,一个过分挑剔的上司,一个不听话的熊孩子,一个漠不关心的配偶,甚至是一个服务不到位的服务员。
所以,任何人都可能触及我们情绪的底线,让我们暴跳如雷或者是抑郁寡欢,他们随时操纵着我们的情绪,好象很容易就被牵着鼻子走一样,让我们的情绪随时可能处在崩溃边缘。
弗洛伊德曾说过,每个人都是情绪的奴隶(#使用征#)。那么我们还能不能摆脱坏情绪的困扰,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呢?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将帮助你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埃利斯被美国心理学界评选为,十大最具有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排行榜的第二名,甚至超过了我们非常熟知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都还排第三名。
埃利斯创建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英文中简称REBT,这个疗法适应范围广、实用性强、见效快,是美国心理咨询师最常用的方法,也成为很多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必考的疗法之一。
这本书是心理学大师埃利斯的代表作,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而是列举了很多具体实用的案例,教你如何在被人或事情操纵情绪的时候,使用情绪治疗法来应对。
01 如何识别坏情绪
什么是坏情绪?就是一种情绪失控。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时,容易产生一种过激的反应,在心理学上称为情绪失控,俗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生活中常见的有四种坏情绪:(#使用重述#)
001 过分烦燥:容易出现过分紧张、沮丧、害怕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导致无法处理好人和事。比如面试招聘的时候,由于极度紧张,反而表现不好。遇到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被老师责备后,心情极度暴躁。
002 过分生气:容易被激怒、感觉到挫折,甚至出现发疯现象。这些负面情绪一来,很容易让你把事情搞砸。比如辛辛苦苦做了一桌菜,老公回家后不帮忙,还挑三拣四。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叛逆期,你说什么,他都要与你对着干,想不生气真的很难。
003 过分抑郁:遇到一些难过的人和事的出现,导致无精打采,郁郁寡欢,一事无成。比如被公司解雇、房子失火、亲人去世等。这些难过的事,很容易长期被负面情绪控制,无法恢复。
004 过分内疚:特别爱承担责任,过分自责,很容易被人操纵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高考没有考好,觉得对不起家人,对不起老师,极度自责,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料。
那怎么判断情绪过没过分呢?作者说,一般来说,85%的人都能分辨自己当前的反应是不是过激,因为这是我们本能反应。而剩余下的15%,你周围的人应该能看出来,当其它人提醒你:“喂,朋友,刚才你有点过了喔。”然后,你气急败坏地回击到:“关你屁事。”这就说明你真的出现了坏情绪。
02坏情绪产生的来源
引用心理学中常用的治疗法,ABC治疗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坏情绪产生的诱因。(#旁#)
ABC治疗法中的A,就是遇到的具体人和事。B,是指对A事件的看法。C,对A处发生的具体人或事件后产生的直接感觉和行为。
我们一般会认为导致坏情绪产生的行为和感觉C是来自于A,是诱发这种行为的人或事件,所以,我们总认为是A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从来诱发自己做出C的行为,都不是A,而是B,我们的思维。为什么同样的人经历失恋后,有些人能泰然处之,有些人则要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大家对失恋这件事的看法和认知不一样。正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才导致产生的行为或结果不一样了。
所以说,面对同样的事情或问题,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完全由你自己选择决定的。(#引#)
导致坏情绪产生的元凶就是B,即错误的思维认知。在生活中,常常有三种比较常见的病态现象。(#重述#)
第一种恐怖化:是一种灾难性思维,总爱表现得很悲观。常常爱用万一...怎么办?来思考问题。
比如万一我这次考试不及格怎么办呀?,万一向他表白,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我们总爱对一件还没发生的事,发散出很多的万一。把那种很难出现的概率事件都想得很恐怖,其实这样错误的想法对做这件事一点帮助都没有。
第二种应该化:是一种绝对论者思维。常常表现为爱说“我应该什么什么,我必须怎么怎么样“。
比如我必须拿下这单就好了,我不应该这么凶巴巴。我应该更聪明,更成熟,更自信……。这类型的人除了爱用我应该怎么办,同时还爱要求别人应该怎么怎么,最常见的就是家里父母对孩子常说:“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应该让着弟弟,你应该要好好考试”。这些绝对化的思维常常让我们陷入身不由已,不仅给自己增加了很大压力,同时也给别人带来更大的压力。
第三种合理化:对不合理的事强行包装成合理的,强迫自己接受。俗称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比如这次职场上没有得到晋升,就安慰自己说反正也不在乎,反正别人都是靠关系晋升的。或者是求爱被拒绝了,那是别人的问题,跟自己没关系。总之就是骗自己接爱所有的不合理事情,实际就是不想去面对存在的问题。
所以,导致产生坏情绪的原因就是常常用错误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是自己的选择导致了坏情绪的出现,而不要再去怪别人。(#引#)
03 摆脱坏情绪的方法
要想避免坏情绪的产生,不让情绪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作者提出要建立正确的思维,即“做出更好的选择”。就是常常使用“我想要,我更喜欢,我希望怎么办”来思考。
作者提供了四步练习法,来练习达到“做出更好的选择”的正确思维,从而摆脱坏情绪的出现。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案例,星期一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看见家里乱七八糟。你9岁的儿子和7岁的女儿正在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你立马火冒三丈,开始河东嘶吼。冷静下来后,你准备用用埃利斯的情绪治疗四步法试试。(#博#)
第一步:反思自己是否出现了坏情绪。
第二步:审视自己的坏情绪出现的原因。从自己、从他人和当下的角度来审视。
第三步:反思如何来对抗自己的坏情绪。
第四步: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可以去尝试,即使不成功也没有关系。
04
最后总结一下,作者的这套不受别人左右情绪的核心内容。
生活中很容易出现四种坏情绪:过分烦燥、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主要原因是自己的错误的思维,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在作怪,导致情绪失控。正确的是做出”更好的选择“,日常工作中、生活中、家庭中都可以通过情绪治疗四步骤来练习,只要坚持,一定能达到效果。
希望你能掌握本书的掌握情绪的方法,更好地去认识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情绪,从而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字数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