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道德经》181

181第三十八章8 改善婆媳关系,从改变自己的心开始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 第8讲)

预先被设置出来的东西(比如“礼”),都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道”的结果,但是忽略了“道”本身,所以是愚蠢的开始。因此应该站在“道”的根上,而不是强调最后的“礼”;把重点放到提升自己的境界上,按照“道”去做事,不能只注重“道”的外在结果。所以不要站在“华”的一边,要站在“道”的一边。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我看到大家的留言非常感动,我觉得大家可以接着留言,分享自己学习《道德经》以后的改变,我觉得这也是促进其他人来思考怎么来提升自己的一个契机,我觉得是好事。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今天讲的话很有意思,我们昨天学的什么?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昨天我把含义给大家讲了。老子讲的,领导者按照“道”的层面去做事,自然会生出下边的道、德、仁、义、礼等这些东西出来。可是如果你前面没做到,强调这个“礼”,一层没做到,强调下一层,又一层没做到,又强调下一层,这么一层一层强调“礼”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乱之首也”,马上就乱了,这是乱的开始。

老子今天讲:“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道德经》里面特别难讲的一句话,特别费解的一句话,其实意思大家都明白,都明白“道之华也,愚之首也”,但是“前识者”这三个字什么意思?很多人不懂,过去基本上把“前识者”解释成什么意思?基本上著家都这么讲的,“前识”就是先知先觉,那种先知先觉的人,那种状态是怎么怎么样的;有的人说,“前识”就是不知道说知道,不懂装懂,这就叫“前识”,各种解释,基本上给解释成什么?先知先觉,也就是说提前的预测是“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如果按这么讲的,大家就会奇怪,读到这儿一般都读不下去,到这儿一下卡住了,因为它跟前面意思一点关系都没有,突然讲“前识”就是先知先觉,这里面跟先知先觉有什么关系?先知,那种知道预测的人是“道之华也”什么的,这什么意思?我跟大家说,坦诚的讲,这种讲法基本上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偏解、歪解,我觉得这样,不客气的说。

“前识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这么捋一遍大家就知道了,什么是“前识”?我来把这个因果给大家导一遍,正常的一个高明的领导,一个按照“道”做事的领导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是“道”在我内心里边,我悟道明白了,然后放下自己的私利,为大家做事,所以我会有“德”。我对人会有仁爱,然后才会有“义”和“礼”,大家才能遵守这个“礼”,这些东西是自内而发的这么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是正常的顺序,您里边有了,外边会自然而然的发出来这些东西,但是我们有的领导自己觉得自己聪明,我里边不修道,我提前把最后的末端给设置好,我不管里边的“道”,它是自然发的,不用发出来,我就让你们去遵守那个“礼”,预先把最后的程序给设出来,这种状态就叫“前识”。

古人有解释,“前识”是“预设然也”。我觉得这个人是懂了这句话。就是预先把这个程序给设出来,我觉得走捷径了,我为什么还要悟道?为什么我还要无我利他?什么仁爱?我就规定大家学习“礼”。学习“仁义”,学习榜样来做,然后大家按照“礼”做事。我就省事了,你们去好好费心去做,这就叫“前识”。实际上,一个树,一个植物、一个草一样,这个根是你这个“道”,然后你才能长出外边的那些枝叶,这是这些“仁、义、礼”等等这些东西。根源在“道”,但是它不想根源,它就想把上边的取出来就行了。所以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也”,什么是“华”?我们中华民族的“华”是什么意思?你看“华”这个字,这个字下面就是一个树干,好像是大地,一个草,有的根长在里边,上边的部分代表花和花蕊,代表花开的花瓣、花蕊。所以“华”就是外边表现出来的灿烂,“华”是光华。

比如说,点个火,这个火着了,外面有火花,这是一种“华”。植物长到一定程度开花了,植物的根和茎在努力,但是外边开个漂亮的花,这是外部展现。这种外边展现的绚丽的东西叫“华”,要记住它的根源是什么?好比说你内心按照“道”做事,有“德”,发出仁爱来,然后产生的“义”、“礼”等等,这都是外边的表现叫“华”。但是里边是“道”。

老子讲,你所预先设计的那些东西,那东西你看不清,那都是“道”的外边的体现。像一个树外边开的花一样,可是你要知道,树根是“道”。所以你所设计的东西都是“道”的结果,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去设计那个东西,我一定要做那个,“道”就不管了。老子说这是“愚之首”,是愚蠢的开始、是最大的愚蠢。

这么一讲,“前识”就讲明白了。先知先觉、未来的预测,我觉得那都是真没懂老子写这个的顺序是什么?你懂了这个顺序以后,再看《道德经》你就很清楚了,就不至于陷入无谓的争论里了。什么老子在讽刺儒家,这是没有的事,老子不管什么家人,老子在讲管理法则,是后世的人把《道德经》拿来说这是道家的东西,儒家是什么什么另外的东西,我们斗起来,我们绑架了老子去斗去,老子压根就没想这个事,老子就是在讲管理法则。老子在这里用辛辣的笔调,讽刺了那种违反管理者法则,置老百姓利益于不顾,为自己捞取,结果还试图要一个体面的“礼”、“义”等等这种愚蠢的行为,老子讽刺了他们,这是不按管理法则做事的,没按照自然道德规律做事的,老子是这么讽刺的。所以这是“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的真正含义。老子在这把那种想投机取巧,不按“道”做事,却想提前得到结果的人,说他是“愚之首”,是非常笨的。

老子接着讲,悟道之人应该“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薄”前面讲了,“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老子说站在“道”的上边,你就有“仁”“义”、“礼”等,但是你要站在“道”这边,你别站在最后强调的“礼”那里,这才是你正确的处事方式。

老子接着讲:“居其实,不居其华。”就讲今天这句话,“道”就是“实”,提升自己境界就是“实”。如果领导者境界提升了,后面接着那些都会有的。所以你要把重点放到提升自己的境界上,按照“道”去做事上,不要“不居其华,”不要没事就预先设计,我省事,我让员工费点力气去学《弟子规》,员工学,我不管,《弟子规》我一个字都背不下来,但是员工必须背。这就反了。这叫你站在“华”上面了。

老子告诉你,“居其实,不居其华”,你应该提升自己修养,修养提升了,按“道”做事了,后面的东西稍微给员工一点,员工就都遵守了。“道”做到了,“华”就自然而然的来了。可是你别搞反了。

老子最后讲,“故去彼取此。”所以我不要站在“华”那儿,我要站在“道”这儿。老子今天讲的是这个道理。老子讲的话,我给大家顺一下。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就讲完了。

这一章对我们的人生启发是巨大的,所以我说这章含义特别深,各位要仔细来回琢磨,这章的后半部分,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一个做事的顺序、管理的顺序。这个顺序是一切发自您的内心。无论好或者坏,最终决定于您内心如何,剩下外边的事都是结果而已,老子讲了这么一个道理。管理者如果明白了,您就会提升境界,对员工爱护,您放心,员工会自然而然地遵守“仁、义、礼、智、信”,都能做到,可是如果领导者为自己捞,你把“道”丢弃了,您却希望员工个个成圣人。您觉得那可能吗?这是反了。

这就是老子讲的您站在“华”的那边了,站在“薄”的那边了,应该站在“厚”和“实”这边。所以我们的人生都这样,我们跟外面处事,其实最终如何取决于您的内心。其实国学这么一顺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好多人说礼教“礼吃人”,比如说鲁迅骂的“礼吃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往往管理者自己压根没按“道”做事,但是强行规定这些“礼”,让大家必须执行,所以老百姓就感受到痛苦,会攻击这个“礼”。所以说前边的任何一个如果没有做到,后边就会被攻击,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人们会质疑他。

在家庭、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举个例子:儿媳妇刚刚进门,大家说婆媳是天敌,处不好居多,儿媳妇一进来,老婆婆该挑了,你看这孩子不懂礼节,吃饭怎么不给我先夹菜,怎么先给我儿子夹菜,气死我了,我儿子也不懂礼节,给媳妇先夹菜,不给老太太夹,不给我夹。气死我了,不懂礼节,这就会质疑她的“礼”,为什么会这样?但是你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到关爱。自己的心有没有做到,你有没有对儿媳妇怎么好,把她真正当女儿等等,你如果真做到了,你会发现慢慢就会改变,关系就会变得融洽起来。媳妇对婆婆也是这样,一看婆婆没有表现一点慈爱,完全是个刁婆婆,气死我了,往往是这样。

但是你要想想您做到没有?您要是没事回家给婆婆带点小礼物,带点小吃,她再怎么向你恶?你不用管,别管她恶不恶,哪有那么坏的事?我们人生就这一辈子,在这一辈子里边,短短的几十年,不到百年,我们有缘分能够生活几十年,多大的缘分啊,那是了不得的缘分啊。这点缘分我要珍惜,不容易,千百万人里边,您生个儿子,您儿子找到我了,老太太你真了不起,给您拿点东西,再给您点东西,你对我坏,不要这么看我,没关系,再给您点东西,您再瞪我一眼,我再给您点东西,冲您微笑一下,您觉得婆婆真是天生十恶不赦的恶人吗?哪有那么多恶人?人心都是肉长的,慢慢就会感化了。

像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果你强行要求别人怎么怎么样,这都是你站在了“华”上边,你站在了“薄”的那个位置,你要求结果了,老子讲“乱之首也,愚之首也”,那是最大、最愚蠢的事。应该从自己内心开始先调,你调过来了,才接着有仁爱发出,然后外边才有礼跟随而来。所以强行要求别人对自己怎么样没有必要,调自己内心。

在孩子的教育里边也是如此,经常有朋友问我:罗博士,您跟您妹妹罗玲两个人都能写文章,都能在一个领域里边做出贡献,家里的父母怎么培养的?怎么这么厉害?我们做的贡献还小,还要一点点儿去做,但是我可以自豪的讲,我爸爸妈妈的教育确实很成功,您说他怎么教育的?我跟大家说,如果您参观我们家就知道了,您看我们家的书架有多少个?有多少书?我们家的书是一面墙一面墙的书,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家庭,这是家风,家里面从小就给我们看书,我学龄前读的就是《史记》、《左传》、《战国策》,我上学之前读这个,大家说可能吗?你认识字吗?我先认的繁体字,问问大家,如果我家里边没有这些书,家里面放的都是麻将,您觉得我将来会成为知识分子吗?不一定,我可能会成为赌王,赌徒,有可能这样。

家长就喜欢看书,他就买书,所以我们家里面的书很多很多,我小时候就能见到大量的书,所以我回家了一看,这是我小时候看过的《唐诗三百首》,现在已经彻底变成那种老黄色了,那是很早以前出的《唐诗三百首》。因为家长先做到了,顺理成章,我们接下来会跟着去学等等。可是强行要求孩子必须怎么怎么学,自己家长天天去玩儿麻将。这就反了,这是您站在“薄”和“华”的位置上,结果没有找到根源。

所以老子《道德经》这一篇里面,他这些思想,我们拿来以后在生活中一看,这是真正的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法则,能够指导我们人生的。否则我们会反着来,觉得事总不成功,孩子总教育不好,为什么?他怎么就不爱读书,就喜欢麻将。对不起,因为您喜欢麻将啊。所以这一章希望大家好好领会,我觉得怎么领会我们怎么有收获。这章绝对是不白读的。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接着跟大家聊《道德经》,希望各位听了觉得有道理的话,大家转发一下,让周围的人来一起领略《道德经》的魅力,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再见。注:本文章来自“罗大伦频道”,感谢罗博士的细心讲解,这里分享的是文字版,语音版可以关注公众号收听:大伦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大伦《道德经》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