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村扶贫,还有很多事可做

昨天市里决胜脱贫攻坚大会,书记又强调了很多,讲了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安排了很多关键且有针对性的决策部署。

每次看到扶贫督查反馈的那么多问题,我都感觉后脊背发凉,心里就想:怎么会这么粗心,反复强调的责任怎么总是尽不到呢?自己的档卡资料到底还有问题没?

这让我想到了起草领导讲话的情景。反复确认修改,轮番核实把关,最后还会有错别字,会有不太尽人意的地方。区别在于,领导讲话有很多软性的地方,错别字不会影响整体效果;但档卡资料填错、扶贫项目实施不到位,背后的原因往往复杂得多,甚至有说不上台面的难言之隐。因何难言?需要见招拆招,不一而定。

再回到会议。除却讲话材料的内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个点:重整旗鼓再出发,把小问题解决好,农村党员也要包户带贫、总攻要更精准更精细,精准再识别乡镇村里要牵头核实、脱贫感党恩活动要继续搞、政策宣传要因人而异避免大统大揽等等。

在传达贯彻会议精神时,基本的路数是对照讲话材料找重点,最后梳理任务,强调站位,再压责任。而讲话中领导临时提到的关键点,在基层传达掌握时其实并不十分到位。起码,在我们问及村干部时,很多人并不太清楚。或许乡镇也传达了,只是下面的人没记住。落实会议争先恐后,效果不得而知。

印象中,扶贫领域的很多问题,都属于项目资金、产业就业、健康扶贫领域的许多共性问题,甚至精准识别的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是工作机制不到位太繁琐、部门壁垒沟通不畅信息不共享、乡镇村组基层工作基础太弱干部缺失造成的。

成百上千的包户干部入户调查,其结果仅仅停留在补充完善资料,即便再反复,再复查,再核实,却往往无法找对病根,对症下药,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因为不专业、不精细,被敷衍、被忽视。每个人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亟待反映的问题,一时半会却又无法真正解决。

按照市里要求,从之前一个村的26户,调整为5个村的74户,任务量瞬间翻倍,包户参与人数翻了几番,只好决定分组进行。

上午十时左右,我们来到了调整后的又一个村子。好在之前与村级干部对接过一次,彼此还算熟悉。到村时,正赶上干部在乡里开会,等了快一个小时。期间的空档,我们找到村部房间钥匙,开始在室内查阅贫困户的档卡资料。

村子是个非贫困村,档卡资料的帮扶措施更新到去年年底。由于不是重点对象,村里的档卡资料管理有些凌乱。破旧的电脑无法再用,档案柜的门扇损坏耷拉着,好在11户的贫困户的档卡资料还算齐全,这是去年市里督察组反复反馈督导整改的结果。期间的劳累,可想而知。

从扶贫专干口中得知,村级土地很少,一个人平均六七分地。我告诉她,市里书记说今后村里人均土地要达到两亩。她说,村里用水很不方便,是非贫困村,关注的干部太少。我告诉她,可以多向水利部门反映问题,规划建设一些水利项目和饮水工程。她说,村里党员原本三四十个,但多数长年外出打工,党务活动每次参加的仅剩六七个。我说,参加情况多公示,让大家看看,给他们点压力;真不行就申请几个支部合并着开,人太少达不到效果的。

走访了几家贫困户,感觉用水真是个大问题。靠近黄河边,整日风沙,村里道路整修正在进行。村子很大,但几乎没有年轻人,巷道里坐着几个闲散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有一位纳入五保的贫困户,有些精神智力残疾,说话不利索,一个人守着破旧院子,那里是他的王国。生怕他犯病出来,我们本是在门口让他出来了解下情况,但他冷冷地看着我们,就是不说话。我们在门口等了等,没敢进去。经过了解,这人的政策补贴倒是应享尽享,由她姐姐代领着,时不时过来照顾。村里还有些腿疼腰疼的老人,走起来摇摇晃晃,步履蹒跚。

每次来到这样的地方,我就想起当初胭脂岭驻村的情景。有点希望或者信心的是,那时开会基本村里老人都参加,彼此拉拉扯扯,还算热乎热闹,感情相对深厚。离开那回,我和每个人合影留念,颇有些不舍。可这里,我不太了解这么大的村,开会时候是否都能来感受一番,让村里多聚点人气,多些狗叫人吵,打破这可怕的死寂。巷道规划很整齐,这是打违治乱的结果。但没了人,少了人,总归死气沉沉,穿行其间,心情沉重。

老人多,土地少,水电路网基础条件差,发展政策调向变化频繁,干部带贫致富信心不足本领不够,成了很多村子逐渐衰落的原因所在。最根本的,恐怕还是钱和人的问题。没了人,没了底气和方向;没了钱,连走到人前的勇气都没有。贫穷限制了想象,不过如此。

我一直有个心结,就是不太清楚,村里的多数喇叭因何响不起来。过去在山里驻村,我就提过建议:能否让村里喇叭广播想起来,唱起来,多些音乐戏曲广播,而不是冷冰冰单纯的天气预报或者仅仅通知干部开会。

曾有过这方面的建议,但感觉落实起来蛮费劲。或许,村子已经没人关心这个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入村扶贫,还有很多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