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天下知,但谁又知真假呢?

三顾茅庐”在故事在我国是千古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

罗贯中生动的描写下,刘备礼贤下士的仁君风范,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隆中献策,韬光养晦,深入人心。但是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假事实也存在不少争议。自古以来有这么两种观点。

有一种观点是认为“三顾茅庐”是真的,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资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这篇流传千古的名作中,诸葛亮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臣当年乃是一届布衣百姓,在南阳躬耕,先主刘备当年三次来到臣的草庐之中,不以臣的身份卑微,向臣咨询天下发展的大计,臣深为感动,后随先帝出山,跟随先帝南征北战,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这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当中的记载,我们都知道这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写的经历乃是当年与刘备所经历的事情,应该是真的,还有就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凡三往,乃见”所以三顾茅庐是真的。

还有一种观点说是三顾茅庐是假的,因为在东汉末年那个战乱的时代,群雄割据,军阀混战,而诸葛亮仅仅只是一个27岁的布衣,就算诸葛亮拥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能,无人知道又会有多大的机会呢?跟现在的社会一样,你自己认为你有才,没有机会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刘备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刘皇叔了要想让“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刘皇叔去请一个乡野青年又有多大的可能呢?

当时曹操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原,在刘备刚开始见到诸葛亮之时,以诸葛亮年轻并没有多重视 ,只是以普通谋士对待,在经过几次对刘备的献言献策之后,使刘备对诸葛亮才能很钦佩,因此对诸葛亮从刚开始普通的谋士,转而以上客对待。所以说在当时的时局来说,与其说刘备需要诸葛亮,不如说诸葛亮更需要刘备。如果当时,刘备真的三顾茅庐,总览整个三国史料和相关人物,除了陈寿的《三国志》之外很少有关于三顾茅庐的记载。所以说并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而是诸葛亮“毛遂自荐”。三顾茅庐只是作者为了作品本身的丰富而增添的。

其实,无论三顾茅庐是真是假都不重要,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遥,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假如,诸葛亮当初一辈子逍遥于此,不也是对他的残忍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顾茅庐天下知,但谁又知真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