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当NR说“凭什么你们就那么清楚啊?那么清楚了怎么就不说出来呢?还说什么打人家一棒?你们怎么就那么明白啊?”的时候,我除了觉得终于有人把我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有一种畅快的感觉以外,还有一种想看看何老师会如何应对这个突发状况的好奇。
何老师这时候看着NR说:“我们这样说ab的时候,会让你有什么感觉吗?我感觉你好像很生气。”
NR说:“我就是觉得你们既然这么明白,为什么不告诉人家呢?我是仗义直言。”
何老师说:“我感觉你好像是在拿ab的事情来说自己的情绪,你愿不愿意说一说,你自己这里发生了什么?这件事情为什么会让你情绪那么激动呢?”
NR说:“我就是觉得你们这样做不对,那我当然情绪很大啊。”
何老师说:“注意回观自己啊。”
NR说:“不要让我回观自己,你说这句话都让我很气愤。”
何老师很无奈的笑了一下,然后也没有说话,似乎在思考该说些什么。
于是整个现场感觉都静止了一样。
11
这件事情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我已经不太记得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当时真的是昏昏沉沉的)。但是当时的那种感受却一直持续在我心中。
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NR说的话基本上都是我想说的话,可是我却一直没有说出口。我就在想,我为什么就说不出口呢?是因为我不想让何老师难堪吗?还是说我怕与别人起冲突?或者是我害怕说出来以后,被人发现我也不知道ab的问题所在,显得我很差劲呢?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懦弱,也很可悲。我居然连自己真实的想法都不敢表达出来。这种自我否定的感觉让我很难受。
不过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其实我也表达了一下。在第一阶段课程最后结束的时候,我有当众给大家说,我觉得当时ab的事情也让我很有情绪,所以觉得NR做得很棒,敢于表达自己。
事实上我也知道,我这样的表达也是跟NR开始的时候一样——通过说别人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直接说,这件事情我的感受是什么?
不过说了一点,总好过一点都不说吧。
12
从回忆中走出来,我看到JJ已经开始了她的工作。
我也赶紧打开自己的电脑,想看看我的学员们情况都如何了?
13
在这里,我想有必要介绍一下我的工作性质。
我现在就职的工作岗位是一家专注于做情感挽回的咨询公司。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我们的“学员”去做一些有利于他们挽回自己已经失去的感情的事情的。这其中包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婚恋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然后我们如何去调整和改变这些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从而让失去的爱情重新回归。
所以我们的工作中所面对的客户群体基本上都是一些“痴男怨女”。
这样的工作性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是传统的心理咨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运用到大量的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学员呈现出自己的问题。
此时的我,在这家公司工作已经有大半年时间了。也经手了各式各样的挽回案例,才惊叹:果然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14
今天第一个找我的这个学员,我们姑且称之为zy吧,是一位女学员。
这个学员跟我咨询已经有一个月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从最开始完全没有联系的情况,逐渐的开始有了一些简单的互动。所以我这位学员很开心。就一直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其实看到这样的问题,我都觉得很头大:因为她的挽回方案早就写给她了。可是她依然喜欢每天问,怎么办?
我知道这其实就是她自己内心中的那种焦虑在影响她。
怎么说呢?
意思就是,其实她很开心终于有了一点点联系了。她很开心,很想找人分享,所以她会很想谈论这个话题。然而怎么谈呢?总不能一直谈“我好开心啊”、“我好开心啊”,对吧?
与此同时呢,人最怕的就是有了希望之后,又失去这个希望。所以她在开心之余,又会很担心会失去这个希望,于是就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让希望越来越大。这样她就越来越能让自己相信不会失去这个希望。
就是因为这两种心情的纠结和交缠中,学员最喜欢问:“怎么办?”
虽然我知道她是这样一个心态,但是我依然很害怕被她问到这个问题。原因就是这是一个很“上进”的学员,或者可以说是太“上进”了。
一般的学员,你可以让她先不要急着问后续的方案该怎么做,先享受这个有进展的当下。只要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后面就会越来越好的。
可是这个学员呢,却不愿意让自己的时间浪费在等待上。她必须要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而且她会问的非常具体。比如我前男友说了这句话,我该怎么回复?说了那句话,我又该怎么回复?
其实我们都知道人不是机器,更不是一套程序。我们不可能完全猜到对方会说什么样的话。而且就算是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口气和心态说出来的感觉都会完全不同。所以当我被一个学员这样问的时候,我就会很抓狂。我明知道这些细节的东西实际上对于她的挽回本身帮助不大,可是因为公司的制度要求,我必须要回复她。于是我就感觉我自己好像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她只是在用我来去发泄,是发泄而不是宣泄,她的不安和焦虑。
大家也许会觉得咨询师不就是做这个的吗?
其实咨询师真的不是做这个的。我们咨询师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来访者的一面镜子,去“反射”出来访者在与人交往中所出现的问题,并真实的告诉来访者。从而让来访者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觉察的能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改善自己的方式。
我们不是一个垃圾桶,你丢什么过来,我都要欣然的接受。如果我们总是在逼着自己去无条件的接纳来访者的情绪,那么其实并不是在帮助来访者成长,相反,是给了来访者一个虚假的社会体验,那就是她的“无理取闹”是可以被包容的。反而可能助长了她的“恶习”。
这种感觉就像是为人父母,管的太严厉,就会让孩子感觉不到爱;管的太宽松,又会变成对孩子的溺爱,阻碍了孩子正常的成长中会遇到的挫折与困难。
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拿捏?
这也是最考验咨询师的功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