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109】孔子问什么会这样评价他们?

【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109】孔子问什么会这样评价他们?_第1张图片

原      文

 《论语公冶长篇》

        5.18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今译】:子张问夫子:“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没有表现出喜悦。三次被罢免,没有显示出怒容。更将旧的政令非常清楚的交接给新的令尹。他这样的做法如何?”孔子说:“很忠心。”又问:“有仁徳吗?”回道:“只是忠,还没有见到他的仁徳。”“崔杼犯上作乱杀了齐王,陈文子放弃了拥有十辆马车的大家产,去到其他国家,看到的情况和齐国差不多,犯上作乱的事情时有发生,感叹说:‘和我国的大夫崔杼杀害君王的情况差不多’,于是离开此国,到别的国家,又感叹说:‘和我国的大夫崔杼杀害君王的情况差不多’,于是又离开。他这样的做法怎么样?”孔子说:“很清正。”问夫子说:“有仁德吗?”夫子说:“只算是清正,但没有看到他的仁德。”

【学记】:子文是楚国的令尹,斗氏,名叫谷于菟(tu)。子文的父亲叫斗伯比,斗伯比在他父亲去世之后跟随母亲住在舅舅家,后与他舅父的女儿私生子文,因为羞耻,便偷偷将子文扔到山草中,结果斗伯比在打猎回来的路上看到有老虎在给一个婴儿哺乳,就将他抱回家。楚国人把乳称作“勃”,把虎称为“菟”,因为是虎奶喂大的,所以取名“勃于菟”。后来知道是伯比的儿子,就叫斗勃于菟。长大后非常贤良,子文是他的字。子文在担任令尹时曾举荐子玉代他带兵攻打宋国,结果率领百乘大军都没有获胜,子玉见兵败而自杀,子文为此辞官。另外还有两次被贬职,但每次离开令尹之位,都能将旧政交接清楚。他的所作所为被夫子评价为“忠”,意思是说子文很忠正。

 接下来再介绍另一个人物——陈文子,他是齐国的大夫,名叫须无。在陈文子担任齐国大夫其间,崔子即崔杼,因为齐君与他妻子有恋情,加之崔杼为了取悦晋国,于左襄公二十五年,崔杼将齐君杀死。陈文子为此而抛弃了拥有十辆马车的家产,跑到其他国家,以争取别国的武力支持,讨伐崔杼,结果每到一个国家,看到的情形似乎和齐国差不多,都是如崔杼一般犯上作乱的乱臣当道,如此几番奔波,国国都是如此,一片礼崩乐坏的乱象。对于陈文子的行为,夫子评价为“清”

 或许子张鉴于夫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司寇,又奔波于春秋诸国之间,而这两个人与孔子有类似的经历,就以为他们的行为就是是“仁”的表现了。结果夫子评价子文为“忠”,评价陈文子为“清”,并没有予以“仁”者的肯定。

 由此表明了仁与忠、清之间的区别,如果把仁比作奔流的大江,那么“忠”和“清”就如大江里的沙子和溪水,但不能将沙子单独说成是大江,亦不能称小溪为大江是一样的道理。

 仁徳不是只包含某一种品徳的总称,是全面而深厚的,即使一个人有忠心,并不定有其他的德养,由此可知仁徳的不可偏一性。

【感悟】:考察一个人,也应该全面系统的去进行,如此就可能真正做到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注释】:令尹子文三任三黜,无喜亦无愠,旧政传新任,乃忠也。陈文子违之于乱邦,不肯从其政,乃清也。仁者必有忠清,而忠清未必得仁。夫子故曰“焉知仁!”

子文任免无喜愠

敬事为忠传旧政

陈文子弃乘为清

子张为此知大仁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109】孔子问什么会这样评价他们?_第2张图片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令尹子文:令尹,楚官名,乃上卿执政者。子文,斗氏,名谷于菟(tu).

  三仕为令尹:三当令尹之官。

  忠矣:子文三谓令尹,三去职,人不见其喜、愠,是其不以私人得失萦心。并以旧政告新尹,宜可谓之忠。

  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

  犹吾大夫崔子:此处崔子《鲁论》作高子。或说:齐大夫高厚,乃有力讨贼者,其人昏暗无识,崔杼先杀之,乃弑齐君。陈文子欲他国执政大臣为齐讨贼而失望,乃谓他国执政大臣亦一如高厚。

  未知,焉得仁:仅知其清,未知其仁,辨亦如前,盖就三去之事言,若可谓之清,而其人之为叹徳完人与否,则未知也。盖忠之与清,有就一节论之者,有就成徳言之者。细味本章辞气,孔子仅以忠清之一节许此两人。

《论语讲要》:三仕三已事物详考,惟在楚庄王时,楚、晋之战,楚以子玉为帅,败绩,自杀。子玉是子文所举之人,子文以此去职。余皆不详。

 然经文“未知”下加“焉得”二字,究作何解。若依郑康成读知为智字,即有智始有仁,则文易解矣。智与仁孰先孰重,《中庸》、《论语》所说智仁勇,皆是智在仁上,若依内典,智尤重要。

 然凡事必有两端,如正邪真伪等。智与仁,亦不例外,在勿自欺。今所言之智与仁。皆指正与真而论也。

《论语正义》:全民祖望经史问答:“子文于庄公卅年为令尹,至僖公廿三年让于子玉,凡在位廿八年。子玉死,蔿吕臣继之,子上又继之,大孙伯又继之,成喜又继之,是后楚之令尹,不见于左传。文公十二年,子越之乱,追纪曰:‘令尹子文卒,斗般为令尹。’则意者成嘉之后,子文嘗再起为令尹,而仁山以为子上之后者,误也。子上死,即有商臣之变,使子文是时在位,岂尚可以言忠?”

 汉书古今人表:先列圣人,次仁人,次智人,其序篇引此二语。论衡问孔篇:“子文曾举子玉代己位而伐宋,以百乘败而丧其众,不知如此,安得焉仁?”中论智行篇:“或曰:‘然则仲尼曰‘未知,焉得仁?’乃高仁焉?何谓也?’对曰:‘仁固大也,然则仲尼亦有所激然,非专小智之谓也。若有人相语曰:‘彼尚无有一智也。贼夫子之子,不可谓仁也。’”

 “弑”者,说文云:‘臣弑君也。’

 齐君庄公名光,左襄二十五年传言庄公通崔杼之妻姜氏:‘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代晋也,欲弑公以说于晋。夏五月乙亥,公问崔子疾,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中兴,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是崔子弑君之事也。

 文子去齐而之他邦,其间或欲请师讨贼,而见其执国命者,皆与恶人为党,故曰:“犹吾大夫高子也。”

 “清”者,说文云:“澄水之貌。”下篇“身中清,”马融曰:“清,纯洁也。”

《论语集注》:“其为人也,喜怒不形,物我无间,知有其国而不知有其身,其忠盛矣,故子张疑其仁。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无人欲知私也,是以夫子但许其忠,而未许其仁也。”

 文子结身去乱,可谓清矣,然未知其心果见义理之当然,而能脱然无所累乎?抑不得己于利害之私,而犹未免于怨悔也。故夫子特许其清,而不许其仁。

 愚闻之师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虽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心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也。子张未识仁体,而悦于苟难,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许也宜哉。”

《论语义疏》:文子作令尹,经三遇被黜,而亦无愠恚之色也。虽三遇被黜,每被黜受代之时,必以令尹旧政令告语新人,恐其不知解也。临代以旧,此是为臣之忠者也。

 云“弑”者,夫上杀下曰“杀”,下杀上曰“弑”。

 文子见崔杼弑君,而己力势不能讨,故弃四十匹马而违去此国,更往他邦。文子所至新国又恶,故又去之也。颜延曰:“每逢又违,洁身者也。”

孔安国曰:“文子避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杼,无有可止者也。”

孙绰曰:“大哉仁道之弘!以文子平粹之心,无借之诚,文子疾时恶之骂,弃马而逝,三去乱邦,坐不暇宁,忠信有馀,而仁犹未足,唯颜氏之子,体仁无违,其亚圣之目乎?”

李充曰:“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清矣。而所之无可,骤称其礼,不如宁子之能愚,遽生之可恶,未可谓智也。洁身而不济世,未可谓仁也。”

《论语点睛》仁者心忠,忠者未心仁,;仁者必清,清者未必仁。卓吾云:“仲尼认得‘仁’字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札记109】孔子问什么会这样评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