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标签效应,不被“魔咒”牵绊

       “一旦被贴上标签,你就很难逃脱。”——奥斯卡·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提出了“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贴标签”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我们都可能知道一个实验,实验者随机选出一批学生,告诉老师这些是天才学生,老师就会给他们贴上天才的标签,觉得他们做什么都比“一般孩子”好,而学生的表现果然没有让老师失望。 这是正面的标签。

       这时候,我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或许就有被人贴过标签和给别人贴过标签:如果你是老师,你可能对自己的学生说过“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不会”、“你们班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可能对孩子说过“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看谁谁谁……”、“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笨蛋”、“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我说过多少次要叫人”……作为学生和孩子,可能就被最亲的老师、最亲的父母贴过这样的标签。我们可能是因为一时情绪,或者想“激励”,但学生和孩子就被赋予了难以摆脱的“魔咒”,他们的自我印象管理机制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这些负面评价,导致整个人沿着这些负面标签的方向越陷越深。

读懂标签效应,不被“魔咒”牵绊_第1张图片

       当然,如果我们想要一个人变好,我们可以试着给他贴上合适的积极的标签。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模式让别人为自己贴上符合我们期望的标签:自信、有礼貌、大方、乐于助人、有个性、有责任心;绅士、淑女……

       《品格的鸿沟》这本书里有一个有趣的理论:如果你想让一个爱说谎的人变得诚实,就给他贴上“诚实”的标签;如果你想让一个胆小的人变得勇敢,就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让自己活成标签描述的样子。我觉得手机QQ里的“坦白说”很有意思:以下哪位好友更符合该描述,这就是可爱的积极的“标签”,我收到的有“很喜欢你的性格”“值得信任的朋友”“静若处子动若疯兔”“说话实诚,不玩虚的”“有趣的灵魂唯你不二”等等,当然,我看到这些很开心,很温暖,虽然我可能没那么好,谢谢我的朋友们。

读懂标签效应,不被“魔咒”牵绊_第2张图片

       可是,标签还是“标签”,魔咒依然存在!因为这种积极的标签可能会被人利用。你想想看,有没有在想拒绝别人的请求前,被人戴了高帽子的经历。你可能最后拒绝了ta,但是心里也会有不好意思的感觉(举个手,我就有),但也有很多人无法拒绝,苦笑的接受了请求,同时心里可难受了,因为你做了一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可是人家这么说,我怎么好意思拒绝。从道德上来说,这是一种伪善的操控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自主性。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套路,我们需要更为理性的看待事物,客观、全面,启用元认知——对自己现在所认知的进行认知,这需要时间和不断的积累。愿你成为不被“魔咒”牵绊的强大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标签效应,不被“魔咒”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