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噩未必不是一种幸福之态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

      几年前我挺瞧不起的一种生活状态就是浑浑噩噩,也是当时年少气盛,一直认为做人当有鸿鹄之志,方不遗此生。苟且于校园之中数载,初入职场,咋见人生百态,惊魂未定,一脸错愕的表情。

    《一个有灵性的农民的追求和无奈》中杜深忠看着满桌的手稿说"现在看来太幼稚了。实际上那时候也的确花了不少功夫,农名种地,咱捣鼓这些东西是相当艰难的,也不知天高地厚",觉醒于不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者寥寥,枯骨成堆。不知从何时起,再也看不下去各种鸡汤文,全然没有了大学期间因一段群情激昂的文字而激动的难眠,也许在目前的意识心态中已经天然屏蔽了知识体系所认为“不可能”和“无用”的东西。有次看一访谈节目,一堆教育家说,中国式的教育让出来的产品失去了创造力,大抵也就是如此吧。前段时间看有人撰文讲许多小地方的人对于学历有一种图腾似的崇拜,身在彼地,深有感触,见多了前前后后的各种嘴脸,秋雨先生的十万进士中有讲,这是一种科举考试遗留的投机心理,仔细看了下近代的科举与政体关系,对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之算是有了更深的领悟,当然这种状态造就了太多的伪君子,为达目的各种隐忍,一旦平步,嘴脸尽现,官之贪,在心,在仕途文化及滋生的土壤,不在法度,而当下存在的各种愤青未尝不是一种投机的心理在作祟。

    今天有一同学新建了一个单身的聊天群,有一男同胞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自己虽然口称不能因噎废食,但内心还是无比认同这句话的。去年有一同事妹子感情困难期,我开解时她就好奇,我自称无恋爱史却为何对她所遇到的问题说的十之有八。见多了,参多了,大家的经历都是如此的雷同,但有些东西在人的内心总是一种美好的存在,不然从诗经伊始,历代先贤都用了那么多浓墨重彩去描绘这一虚无的存在,各种痴男怨女构建了多少刻骨典历,有人不知青青子衿,但鲜有人不知西湖之畔白蛇与许仙的缠绵悱恻。有些美好未必是真实存在的,反而因为“美好”而愈发的美好了起来。

     我一直特别佩服余华笔下富贵生命的张力,虽然成文中加了些许文学的惯用笔法,当一个人从清澈而达到浑噩的高度,那应该是最能体会活着所为何的幸福状态。寥寥人生,无外乎王国维先生口中的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无为是一种状态,大概就是禅宗所谓的顿悟吧。

     前段时间家里给介绍的一个妹子因为要读研而不了了之,给我发了好几条长文来解释这个选择的过程,我回了两句话“人生都糊里糊涂,做事何须这么认真”,“若是我,也当如何,未必会比你做的好”。她未必理解的透彻,但这确实我发自内心的,也许我已经步入了顿悟的途中,窥得了九牛一毛。

     无我像,无人像,无众生像,无世界像,空明后的浑噩未必不是一种幸福之态,欲念种种,苦了自己,苦了众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浑噩未必不是一种幸福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