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3/X

很久没有晚上写读书笔记了。今天虽然是周末,上午突然被叫去听了一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彩排,为了下周末录音做准备。我着实很惊叹他们的演奏水平,一边听排练,一边感慨,让孩子们从学小音乐真是极好的事!不管将来这是否作为专业,哪怕仅仅当作爱好也好。因为,学音乐的孩子,做起事情来,有板有眼,很投入,也很认真。

书归正传。今天进入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部分,我很喜欢。

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后,一同前往英国牛津读书。杨绛先生由于种种原因,选择用旁听的方式来读书,自由地学习。看到这里,我心里一暖。这感觉我很熟悉。旁听,是我在德国学习时最美好的时光。当然,旁听要求极高的自主学习计划。我的自学能力实在一般,现在想来还是有很多机会没抓住的。

又看到先生说,钟书经历的严格训练,和她经历的自由学习,但都不怎么称心。我忽然就笑了。是不是在国外的学习时光,这种不称心的感觉会是一种常态?我相信还是有人是更适合国外的学习生活的,出去学习会更加如鱼得水。但我肯定不是。

在国内的学习,我虽然也没有出类拔萃,但一直没有大的挫折。出去了,反倒是经历了各种学习上的打击,一度像一只霜打的茄子。总觉得好像无论自己怎么使劲儿,都无法驾驭似的,被人家轻轻松松地就超越了。我想,在国外,学习的方法变了,心态也变了,这大概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看先生讲牛津的假期很长,长到尽可以四处走走。但是钟书太不爱走动,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看书。佩服之余,我也觉得如杨绛先生那般爱游玩的也很好的。毕竟,四处游玩,也是一种大开眼界、增长知识的极好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我忽然也好想去英国转一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