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312:父母要不要学点历史?

《中国文化溯源》系列第十四篇,一定要关注,转发,留言! 

文/沙秒

学中国历史,要正本清源。

——题记

区别于世界其它国家,舜帝确立政府九个职能部门中,四个部门与物质生产、生活相关。古人认为:身心合一,不可分离,而生存是满足身体的第一要义。进而行教化之礼,教人成人,即先生产、教化最后刑法的职能顺序。

日更312:父母要不要学点历史?_第1张图片

“五教”中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乐教”强调君子子弟具有人的德行。“礼教”则通过侍鬼、祭祀圣人教人做人。效仿圣人的德行,孔子曾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后世去孔庙,课前拜孔子,也是学习圣人的德行、文章,将圣人智慧延伸至今。

中国的政府从建立之初就具备了连续性和生命力,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将千年文明传承至今。

帝尧之后中国4000年历史,该何去何从?从封建社会说起。

“封建”中的封,原意挖壕沟,划分疆界;建,指确立政治地位。《孟子》记载,从周代开始便确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称和爵序。来看这张图,一目了然:

日更312:父母要不要学点历史?_第2张图片

第一梯队:公,宋国(殷商遗后),据说孔子的祖先是宋人。

第二梯队:侯,周家子弟,齐、鲁、燕、唐(尧的后代)、卫国

第三梯队:伯,秦国

第四梯队:子,楚国,经书里提到“楚子”

第五梯队:男,许国

除统治阶级王,诸侯、大夫外,还有中间阶级“士”及底层阶级“民”。其中卿大夫辅助王,分管一个城市、一块土地,实行“井田制度”。士则为王、大夫献计献策。最低等级为庶民,庶人。

日更312:父母要不要学点历史?_第3张图片

君臣关系是封建时代最重要的政府关系,孔子曾提出“君侍臣以礼,臣侍君以忠”结合礼制作为基本纽带,服务于封建时代的社会运作。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出“复周礼”,孟子提出“复封建”,为何儒家要复封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儒家通过六经,记录了封建制度的情状,保留了封建制中美好的一面。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人际关系,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中有温情,有人情的社会关系,这对后世中国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人生安顿都发挥了作用。

从封建制和后来的郡县制,平民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也发生了日趋平和的演变。

《尧典》中封建社会的治理之道,《诗经》中人之为人的美好的社会状态,古圣先贤将历史脉络以不同方式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走进。历史集合了人的行为,以人物为线索,进而将人物的想法,志向,行动,及行动产生效果挖掘,探寻出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历史”。

日更312:父母要不要学点历史?_第4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启示

书名来历:《国史纲目》取朱子《通鉴纲目》,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周易》中提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全书偏重制度的演变,重视制度转型的过程,思考历史发展到转变期,人们对于制度的想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思考社会制度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构建出来。

研究历史的角度:儒家重视人心的演变,尤其是大转型过程中圣贤的想法,孔子提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而后“导之以正齐之以刑”。我们可从他们的行动,以及行动产生的后果来分析。

中国历史的起点:历史的起点源于你的态度,你读历史的目的是什么?

一、和现实的溯源:历史是连续的,通过回顾4000年前,2000年前人所做的事,所建立的制度,引申到和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有哪些直接关系。进而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古圣先贤的所言所思,

二、和生命的重合:可选取与我们生命直接相关的地方,从那些人、那些事说起。《系辞》中提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讲述了中国文明从伏羲、神农、黄帝开始,开始了“通天下志,定天下业,断天下疑”的历史文明。


彩蛋:明天讲郡县制,它和封建制有什么区别?明日继续!3月7日可以和秋风老师直播互动,有点小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312:父母要不要学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