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坏人和好人们

记忆中的坏人和好人们_第1张图片

我爸爸曾经有一个所谓的朋友,暂且称呼他为杨叔叔

家里开了个杂货铺,一到赶集的日子就梳个溜光水亮的头,穿件光鲜的衣服,悠哉的站在门口,逮到个人就喊上了。

哥哥姐姐嫂嫂大爷大妈小妹,一副笑眯眯的样子。

乡里乡亲的,大多都认识,而且七拐八拐的,都能扯上些亲戚关系,叫的次数多了,免不了去消费几次的。


消费当然是正常的,反正店就那么几家,不在你这买,就在他那买。

但,开店营业,又存在竞争,是不是东西质量要好一点,东西质量不好的话,好歹价格便宜点。

但是,就这位杨叔叔家的东西,跟别家比起来,东西又贵又不好。


买回去的人自然是后悔不迭的。

举个例子,东西怎么个不好法:

比如买土灶上的铁门,他家的基本关不上。

买舀水的塑料勺,他家的又薄又软,不耐用。

以前又不流行退货,加上一个个脸皮薄,沾亲带故的,也不好意思去退

怕别人说,这人好小气之类的闲言闲语。

那咋办,打落牙活血吞呗,也不是什么名贵物件,最多就是些生活物件。

同时也在心理暗暗发誓,再也不去他家买东西了。

顺便想着,等下次再见到他时,一定要好好说说他。


到下一个赶集的日子,他依旧站在门口,笑眯眯的跟大家打招呼。

这些买了孬货的人,本来都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要去数落他的,可是看到这张笑眯眯的脸,看到街上来来往往这么多人。

哎,算了吧,下次不去买就是了。

有一部分人,果真做到了,不再去他家买东西

可是,总有那些一些人,死不悔改的。

今天上了人家的当,明天人家来说点好话,心里就原谅他了。

等到下次他再推销的时候,又不知中了什么迷魂阵,又买回来了。


小时候,我就在想,这种人是不是没有脸皮,怎么好意思高价卖孬东西给别人?

对着别人的臭脸色,他都是毫不介意的,依然笑眯眯。

永远那么主动。他怎么做到的,不是应该不好意思吗?


更让我觉得难以理解的是

大家第一次在他家买到烂东西也就算了,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买?

他家那个名声不好的小杂货铺,为什么能存在几十年,后面还改行做小宾馆了。


在我的观念里,这个人就是“坏人”。

可是为什么,他看起来过得比大多的村民潇洒,而且客观来讲,又很有经济头脑?

对于曾经的我,这些都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到今天,这些问题,也基本都有了答案

其实他们的坏,不在于犯了什么罪

而是,他们太懂得利用“好人”的软肋了

他们知道“好人们”:脸皮薄、不懂拒绝、没有底线、被动但又缺少关注......

于是他们在“好人”的世界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而传统的乡下,就是出产好人的沃土。

而“好人们”呢?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

他们只是一群被传统思想捆得紧紧的,这不敢、那不敢的人,活得不自由。


从旁观者来看,好人们只有充分的觉醒起来,才能完全挣脱开坏人的利用。

当然,觉醒的前提是,先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需求。

先满足自己,不委屈自己。

你都在利用我了,我为什么要迎合你!

我要按着我自己的想法来生活,而不是被所谓的道德标准牵着鼻子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坏人和好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