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从标准答案到解决方案

你好,欢迎来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我是沈祖芸。

上一讲,我们知道了第三盏灯——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接下来两讲,我们要把两盏灯合在一起说,这是两个和学生学习相关的核心问题,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这两盏灯,我会分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部分来讲。这一讲,我们先说说基础教育的变化。

最近几年在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个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变化特别活跃。比如,我说几个有代表性的:美国有翻转课堂、STEM学习、基于项目的PBL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游戏化学习,芬兰有基于现象的学习(Phenomenon-basedlearning),英国的工作室学习,新加坡的少教多学等等。

这些方式虽然看起来眼花缭乱,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从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走向为形成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主动学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这是因为传统教学的进度和教材都是统一的,学生就是靠背知识点、追求标准答案考出高分,至于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没有太多时间去想。而一旦学生走上社会,要面对的真实问题往往是条件不太完备,

答案也不唯一的,需要的是应对各种可能性的多样化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重新定义学什么怎么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深度体验,就成了各国探索的焦点。

接下来,我就分别从学科内以任务为纽带的学习和跨学科以项目为纽带的学习这两方面来重点说说。

在2019年寒假过后,我用了两周的时间去跟踪了北京十一学校的高一生物课,他们正在以核心任务为纽带重构学什么和怎么学,我去的时候,学生正在学习细胞结构这个单元。

讲细胞,传统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细胞质、细胞核这些知识点,老师一般会先讲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再去做个实验,然后再随堂检测一下。

十一学校是怎么做的呢?老师首先确定学习细胞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度理解系统既分工合作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围绕这个目标,老师们设计了“细胞招聘”这个核心任务,就是说把一个细胞看作一个工作单位,学生代表细胞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去应聘工作岗位。

这是一个具体而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但它涉及的知识可一点都没少。你想呀,要应聘,第一步就要写求职简历吧,不管你要应聘细胞膜还是细胞质,想要被录用,都得完整学习和细胞相关的所有知识,甚至还要知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差别。

递交简历后,谁能参加面试,还得筛选吧,这是第二步。这时候,学生就会展开讨论,为什么选这个不要那个,都需要调用和系统有关的生物知识。这还没完,通过筛选,还有第三步,正式面试。面对面试官,你能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优势?凭这些优势你又能占据哪些生态位?

要准备这场面试,你还要去找各种资源,向老师、同伴求助,搜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理解系统的运行特点,这样你被录用的几率才会高。

两周时间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要调用已有知识储备,要学习新知识,还要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内化成应聘的解决方案。到这,学生对于“系统”这个学习目标才算有了理解,并初步构建起了个人的知识体系,以后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对“细胞是个系统”的理解,还会迁移到他对城市、政府、生命等各种系统的理解上。

今天,以任务为纽带组织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探索已经在十一学校随处可见。语文课上,为了培养比较、提取、归类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完成史上最佳君臣配对这个任务来学习《史记》;技术课上,学生把自己做出来的新款滑板卖出去才算成功。

你会发现,每个学生在面对具体挑战时,给出的解决方案都不一样,但都在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学会了自我评估,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目前的学习进程离目标到底有多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05 从标准答案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