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佐斯让《华盛顿邮报》东山再起?

摘要 :6个月前,《华盛顿邮报》的第三方统计访问量,只有《纽约时报》的60%,现在,已经高达90%,《华盛顿邮报》将在什么时候超越?这种超越意味着什么?

贝佐斯让《华盛顿邮报》东山再起?_第1张图片

美国著名的媒体评论家肯·道科特昨天(6日)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华盛顿邮报》正在迫近《纽约时报》?】这篇文章不用读,其中的一则图表,说完了故事。

贝佐斯让《华盛顿邮报》东山再起?_第2张图片

《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是一对冤家。以水门事件为标志,两家报纸共创了美国报业的一个黄金时期。但是,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两家报纸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华盛顿邮报》,被迫“卖身”。

杰罗姆在专题研究《报业终结,美国六大传媒巨头的分拆与解体》中(链接),对这两家报业集团的分拆与解体,以大篇幅进行了追踪。两个报业巨头的恩怨当然有意思,但是,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数字时代的不同路径选择,对于报业转型、媒体融合的启示。

《华盛顿邮报》的“分拆”,动静整得最大,最悲剧。其分拆的标的,不是独立上市,连年亏损的《华盛顿邮报》,没有新的故事可讲,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上市的可能性,格雷厄姆家族的选项很少,只能寻找一个具有收藏倾向的玩家,以超越生意的心态,来接盘这一烫手的山芋。《华盛顿邮报》与上述几家媒体集团分拆路径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于“劣质资产”的抛弃。

2013年8月,华盛顿邮报以2.5亿美元卖给贝佐斯个人,这一直被认为是报业的悲剧。但如果从上述四家媒体集团分拆报业的视角看,其实华邮恰好是其中的幸运儿,它的前途与命运是最为确定的。它绝不会如肯·道科特所说的那样进入“孤儿院”,更不会如戴卫·卡尔所言被“海葬”。它成了互联网巨头亚马逊贝佐斯的报业独生子。有着完全不把华尔街上爱对短期赢利状况说三道四的银行家们当回事的“奶爸”呵护,华盛顿邮报的走向,完全可以有另一种不同的解读。

《华盛顿邮报》其实并不是“格雷厄姆”家的报纸。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名叫尤金·迈耶的金融家以82.5万美元买下了破产拍卖中无人问津的《华盛顿邮报》。尤金·迈耶来头很大,曾任美联储主席。1946年,他被时任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抓差出任世界银行首任行长,因此,他把报纸托付给了女婿。

他的女婿菲尔·格雷厄姆 (Phil Graham)1963年过世,尤金·迈耶的女儿、菲尔·格雷厄姆的遗孀 —— 伟大的女性凯瑟琳·格雷厄姆挑起了父亲与丈夫留下的重担,开启了《华盛顿邮报》长达数十年的荣景,也创造了美国报业史上的诸多奇迹,其中以揭露水门事件把时任总统尼克松拉下台来的伟业,就是在凯瑟琳治下完成的。

继承母亲衣钵的丹·格雷厄姆并非寻常的富家子弟,他上战场、做警察,从基层干起,试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丹·格雷厄姆带着华盛顿邮报在互联网上进行了不少尝试,被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尊为导师。他没有一张Facebook股票,却一直稳坐Facebook董事会交椅。

不过,形势比人强,互联网最终毁了丹·格雷厄姆的祖业,他不得不在报纸连年亏损之后,卖报断尾求生。此前,早在2010年,丹·格雷厄姆以1美元,卖掉了与《时代》周刊齐名的《新闻周刊》(Newsweek)。

2012年下半年,丹·格雷厄姆委托精通媒体业并购的著名投资银行Allen & Co寻找买家。2013年3月,丹·格雷厄姆与贝佐斯见了面,但此后一直没有下文。2013年7月中旬,贝佐斯给丹打来电话,谈判继续。Allen 找来的买家清单上有“半打”名字。没有人知道那些潜在买家都是谁。

但人们可以想象的有比尔·盖茨,他的妻子梅琳达·盖茨是《华盛顿邮报》的董事。最容易想象的还有扎克伯格,他与格雷厄姆过从甚密。有人还猜测有沃伦·巴菲特,因为他是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老朋友,一直持有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份。甚至,还有传言,埃隆·马斯克也在这张清单上。

杰夫·贝佐斯以个人名义买下《华盛顿邮报》,说明他从一开始就打算把华盛顿邮报的账本收起来,自己一肩扛起,拒绝他人说三道四、指手划脚。这是贝佐斯的一贯风格。他完全蔑视华尔街分析师对于亚马逊连年亏损的指责,任性地我行我素。丹·格雷厄姆把祖传的报纸托付给这样一个人,显然是有眼光的。有媒体报道丹·格雷厄姆问家人:我们还是这份报纸最好的家吗?

为了把美国传媒业出现的这股媒体融合“逆流”的背景理解并梳理清楚,杰罗姆收集、研究了海量的相关文件与报道,丹·格雷厄姆的这个设问,最让人心酸。

格雷厄姆家族卖掉华盛顿邮报与其它媒体集团分拆报业资产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格雷厄姆卖给了一个人,其它媒体集团选择卖给所有人(公开上市)。不同的是,格雷厄姆真诚地期待这份报纸有一个好的归宿,而其它的媒体集团(不包括鲁伯特·默多克个人)则是为了甩包袱,并不在乎其死活。

完成这桩交易后,丹·格雷厄姆把已经没有了《华盛顿邮报》的华盛顿邮报公司,改名为格雷厄姆控股,旗下资产包括有线电视及电视台、网上教育及网上媒体资产。格雷厄姆控股近两年的净利润都稳定在2到3亿美元之间,健康状况良好。

送“孤儿院”也好,扔海里“海葬”也好,找个好人家收养也好,都是迫不得已,都有着难以示人的辛酸与无奈。作为局外人,杰罗姆可以和肯·道科特、戴卫·卡尔一样站在一边说俏皮话,那些身在其中被“出卖”的采编人员的感受,却情何以堪。

戴卫·卡尔关于这股报业分拆逆流,写了无数的文章。关于《华盛顿邮报》易帜,写了两篇。第一篇沉重,第二篇轻盈。第一篇写于交易达成之时,2013年8月5日,第二篇写于交易达成一年之后的2014年10月5日。作为同处一条战壕的报人,戴卫·卡尔一年后的喜悦,跃然纸上:

对于贝佐斯这些互联网巨头从来没有多少好感的戴卫·卡尔,在文章里借华盛顿邮报现任总编辑马蒂·拜伦(Marty Baron)之口结结实实地表扬了一下:“有了杰夫(贝佐斯),我们有了稳定,有了再投入的资源,”拜伦在电话中告诉老朋友戴卫·卡尔,“我想,有些无形的东西非常重要。记者们需要知道他们是不是能够得到支持,他们的同事们会不会突然消失。他们干活的时候,不能总是操心是不是会突然没活干了。乐观情绪,就象消极情绪一样,具有传染性。”

戴卫·卡尔在文中以加引号的直接引语方式,实名引用了好几位华盛顿邮报现职员工的感性的评述。看得出来,一个深爱着自己所投身报业的老报人,对于其他报人的满血复活,所溢出的满心欢喜。从第二篇文章标题《华盛顿邮报东山再起》(The Washington Post Regains Its Place at the Table)就可以看出,他想说的故事都会是什么:曾经走投无路的华邮又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巨头在一张桌子上平起平座了。

当然,贝佐斯不是圣诞老人,他是个生意人,他也在干生意人都会干的那些不上台面的事情,比如,削减员工的养老金,取消给予退休员工的医疗福利以及对于在职员工待遇方面的种种小动作。甚至,贝佐斯也已经开始关闭与华盛顿邮报打包捆绑搭售而来的一些地方小报。2015年6月他关闭的第一家地方小报,恰好是CNN著名媒体记者布赖恩·史泰特(Brian Stelter) 儿时就开始阅读的家乡的报纸,贝佐斯因此被布赖恩领头的众多记者围殴。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美国报业的日子实在不大好过,贝佐斯并不是可以拯救报业的超人。戴卫·卡尔在《华盛顿邮报东山再起》这篇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点出了关键:“现在,让新闻记者们有机会去抢突发、追独家、到网上去爆猛料,比给他们甜饼吃更重要。”贝佐斯让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编辑们能够安下心来,继续追逐自己的专业理想、呵护自己的专业情怀,并且的确在短短的一两年间拿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单,功德无量。他的抠门与小算盘,一笑置之吧。毕竟,仍在持续的《华盛顿邮报》的亏损,由他一人独扛。

好了,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聊肯·道科特昨天(6日)的文章吧。肯·道科特爱写长文,巨大的篇幅通读一遍都嫌累。但杰罗姆建议研究新媒体的人,有空,哪怕没空,也得去读一下那篇文章。那里,也许有贝佐斯的媒体融合秘方,开个玩笑。哪有什么秘方?江湖郞中的骗术罢了。肯·道科特不玩这种虚活,他喜欢实打实的数据与第一手的资料,以及个性的思考。

《华盛顿邮报》的高管们告诉他,《华盛顿邮报》注重三件事:加大对采编力量的投入;注重技术;认清这是一个分发的时代。这三件事显然算不上什么绝活。但是,你真下功夫做这三件事试试?

肯·道科特爱设问:6个月前,《华盛顿邮报》的第三方统计访问量,只有《纽约时报》的60%,现在,已经高达90%,《华盛顿邮报》将在什么时候超越?这种超越意味着什么?

在杰罗姆看来,《华盛顿邮报》超越谁没有什么意思,关键是,它能不能超越自己,那个纸上的自己?它能再拥有自己在纸上曾经拥有过的光荣与梦想吗?

贝佐斯能让《华盛顿邮报》的新闻记者们在数字时代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专业,并以这种尊严与专业维护社会的尊严与价值?答案的确令人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贝佐斯让《华盛顿邮报》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