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 | 从《刻意练习》看中外干货的美妙与缺憾

最近在看《刻意练习》、《微习惯》、《让未来现在就来》、《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等实用类书籍,涵盖了国内外的实用类书籍,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许的不同,今天就从《刻意练习》这本书的角度来谈谈我个人对国内外实用类书籍的看法。


作者简介

一本书的写作者往往就决定了这本书的调性与方向。

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

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共读 | 从《刻意练习》看中外干货的美妙与缺憾_第1张图片
来自百度图片

罗伯特.普尔博士

《自然和《科学》编辑、作者。

著名科学、技术和医学作家,拥有历史、物理、数学学位。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学写作,其众多作品发表在如《发现》《新科学家》《技术评论》《财富》等出版物。

看完以上两位博士的简介,毫无疑问他们就是自己领域的大师,而且是在心理、历史、数学、物理、教育等领域或行业的杰出代表。《刻意练习》这本书可以说是他们切合自身实际与科学的研究后在这个领域一次很好的成绩单。




《刻意练习》的前提与重要内容:

《刻意练习》刷新了我们什么观念?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什么才是作者最重要的观点?

打脸“一万小时定律”

前几年作家格拉德威尔《异类》中的观点“一万小时定律”异常火爆,仿佛只要我坚持到了一万小时我就拥有了全世界,就能成大神了一样。然而确实是这样吗?那些在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的员工在技能上也许还不如新手。

《刻意练习》中补充并且强调:带有目的和意义地练习比起简单地时间堆砌要重要得多,且不同行业对掌握技能的时间要求和积累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不存在10000小时的最低阈值。



共读 | 从《刻意练习》看中外干货的美妙与缺憾_第2张图片
来自百度图片

创建心理表征是新手通向大师的关键,而不是一味的时间积累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刻意练习》P85

例如文字你认为是什么?文盲会觉得文字是一种他们无法读懂的符号;小学生会把文字当作是语文课上老师教导的内容;大学生也许觉得文字是毕业时的一篇论文;写作爱好者觉得文字是他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读者会认为文字是信息,是咨询,是慰藉;文字工作者把文字当作是策划,是方案,是工作;而作家会认为文字是一种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是自己的写照。

这些符号、内容、论文、表达自己的方式、信息、策划、方案、情怀、时代特征、自我写照就是我们对文字是什么心理表征的体现,而《刻意练习》就是帮助我们建立这种心理结构。




中外实用类书籍大不同

国外实用类书籍

优点:科学性强、反复实验论证可行度高。《刻意练习》《微习惯》这些书籍,首先在开篇前两三章介绍有关大脑的知识。如《微习惯》中关于前额皮层和基底神经节的介绍,意志力的工作原理等。还有《刻意练习》中关于海马体在人脑中的作用、心理表征是什么及如何创造等等。简直活脱脱一部浓缩版、文字版的BBC科技纪录片解说。适用范围广。由于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或者大量跟踪调查的样本得出的结论,普遍适用于多数人。

缺点:国外作者或学者的部分观点不符合中国国情。国外这类书籍大部分实验都在国外进行,其中研究的对象也都为外国人。由于生长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不同,有些观点或者结论不能普遍适用长期生长于国内环境的人。


共读 | 从《刻意练习》看中外干货的美妙与缺憾_第3张图片
来自百度图片

国内实用类书籍

优点:符合国情,满足当代人的即时需求。这些实用类畅销书的作者,大部分都在国内的某些领域取得了较好或者不错的成绩,他们解决的问题也满足大部分人的强烈需求。方法明确,简单易行。大部分此类书籍会用一、二、三等方式总结自己是如何做的,所以方法是什么是很明确的,读者理解容易,操作也方便。

缺点:深度不够,适用范围小。很多实用类书籍都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将其中的方法整理成册,其实可能只适用于他自己,毕竟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不可能依葫芦画瓢,方法可以借鉴,但由于没有反复论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不高,且没有充足的理论基础。




最后的话

其实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实用类书籍,方法适不适用,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个人。有人执行力强,效果好,反之如若看过书后便束之高阁,我想看再多这类书籍对你也没用。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明白了这么多道理,我们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关键在于用,把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融入生活,才是属于你的法则。

感谢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 | 从《刻意练习》看中外干货的美妙与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