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的儿子是个恐龙迷。记得自己刚当妈没多久时,有次去A家做客,发现她家已被各种恐龙模型充斥得无处下脚,忍不住问道:“你怎么又买了那么多?”
恬淡的A,笑着指了指在一边玩的儿子道:“孩子喜欢。这一年,我大约买了几千个。”
“几千个?”我惊叹。
“是啊,里面有一些还是重复的。弄丢了,或者坏了,但他又喜欢,我就再买个新的。”A笑着看向儿子,眼里是慈母满满的爱。
“啊?你可真够宠的。”我冲口说道。
“我这不是宠。”A严肃地否认道,“我这是花钱开发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喜欢的就是有兴趣的,对不对?有兴趣,我们就得培养啊。”
嗯,“花钱开发和发展孩子的兴趣,有兴趣就要培养”,这听上去挺有道理的。可不知怎的,我总隐隐觉得里面有潜在的逻辑隐患。
“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还是要有个度吧。” 我说道,“比如万一,孩子喜欢上了我们承担不了的东西呢?例如,他要是喜欢上了几万块钱一架的航模,也给他上千架的买吗?”
“几万块的航模,怎么了?” A跳了起来,突然提高声音道,“他要是喜欢,我照样买!就算现在负担起来有点累,但是我会去努力赚钱,满足他的兴趣,因为我觉得这样的钱值得花!”
顿了顿,A又继续说道:“父母无力负担孩子的兴趣,自己又不去努力,这才要好好想想!”
我的脸“唰”地红了。
觉得最后一句,像是在说我“钱赚得没她多,才会这样想”。
虽然后来知道,她并没有那样的意思。
但人在情绪里,想法就容易极端,评价就容易扭曲。
我是,她也是。
那一天,不欢而散。
2.
两天后,A给我发微信,她说:“抱歉,我那天说话情绪有点过头,你别放心上。”
正踌躇着怎么回复她,又收到一条:“当妈后,在育儿的问题上特别敏感,被人质疑或否定时,心里就会像被刺到了一样。”
其实,我没想质疑和否定她。
但言者无意,听者有意。
可能,最关键的是,恐怕在我眼里,“恐龙模型”只是普通玩具而已,算不得“兴趣开发”。
但在她的眼里不是,她觉得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兴趣的展示。
可那毕竟是她的孩子,是她日日相处,以心相待的孩子,她对他最了解。我又怎能妄断“是”与“不是”,“值”与“不值”呢?
“抱歉,我不知道自己的话给你带来了那样的感受。”我回复道,“你是个对孩子特别爱特别爱的妈妈,我知道。”
她发来一个笑脸和玫瑰。
我和A“冰释前嫌”了,但这件事也让我学会“不再随便对别人的养育方式发表评价”。
因为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评价和观点不过是基于自己看到的和固有的想法所做的推断,很多时候,并不比别人高明,也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客观。
3.
后来,我也遭到过别人类似的“质疑”。
少爷喜欢乐高,虽然,我们定下规矩,一个月只给200元的玩具经费,但是如果发现他看上了某款新出的乐高,我会还没等他向我开口,就迅速在网上下单。
一套的费用就抵上三个月的经费。但我觉得“值”,因为好动的少爷,在搭这个的时候能静下心来,表现出少有的专注。
“你为什么这个月又‘破戒’了?”有妈妈这样质问我。
我这样的举动,在她眼里大约也是“宠”的,也是“对孩子物质的过度满足”。
因为“乐高”于她眼中,就像A的“恐龙模型”于我眼中一样。
这回是我觉得“值”,对方觉得“不值”。
但是这个妈妈,每年要花好几万给孩子报兴趣班。
还记得有段时间,少爷特别爱喝某商场的冬瓜茶。
有次,我俩走错了商场入口,满世界找店铺,同行的一个妈妈问:“你们为什么非得喝那茶呢?”
我说:“哦,他喜欢,每次来都想喝。”
那妈妈凛冽地来了句:“他喜欢,就得满足吗?”
我一时语塞,不知怎样回答。
虽然,我觉得外出花10元钱满足下孩子小小的心愿,没什么不对;但那妈妈可能觉得我这样,“很宠”。
可后来才发现,那个质问我“孩子喜欢就得满足”的妈妈,自己给孩子买起孩子喜欢的玩具来,也是每个月数百成千地往家搬啊!
其实这和我想给少爷买他爱喝的饮料的心,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啊。
4.
最后再来说一个关于“值不值”“该不该”的故事。
那是办公室午间一场关于要不要带孩子参加一次价格不菲活动的“争论”。
那个活动的广告曾一度铺满各大媒体平台,深得孩子欢心。
同办公室的洛接到了对方打来的电话,据说已在学校进行过选拔,邀请她的孩子参加,当然费用自理,价格小贵,三千左右。
洛拒绝了,因为觉得性价比低,虽然孩子可能觉得好玩,但在她看来,没什么意义,觉得不值,所以不想花这个钱。
莲有不同的意见,觉得洛错失了让孩子好好锻炼的机会,虽然价格贵、历时短,但体验一下还是值得的。
然后,她俩把目光都投向我,期待着我说出自己的想法。
虽然,我心中有倾向性,但又深觉这种“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观点站队”方式并不合理。
“参不参加,值不值得,都不过是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对孩子的判断,做了一种在当下你觉得最为妥帖的选择而已。”我笑笑说。
这些年,我已经学会尽量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别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因为每个人过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带的是自己的娃,别人的眼光和判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眼光和判断。
洛点点头;
莲也点点头。
毕竟在人生这场充满“开放题”的“考试”里,我们填写的“答案”影响的是我们自己和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作答”就好,别人觉得“正不正确”,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