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决定广度,体验决定深度

       4月第一天,2017年送走第一个四分之一。
       今天落雨,天气微凉。整理了一下读书笔记,感觉收获良多。
       3月随性看了财经,文学,职场,生活,导读等方面的书。完篇五本,进行式三本。缩写概要文字若干。我发现自己对于很诚恳的作者,一般都会抱有好感。对于她们分享的个人方法论报以感谢。
        书籍书评市场上,还是一副急功近利的模样。很多点评很不负责,文字里也有很多攻击性。让知识淘宝的人们更需要增加一副慧眼。所以我想分享一些选书,读书时候的小小体会。这样能够让我们通过阅读“懂得了很多道理,不会依旧过不好人生。”




1.不要人云亦云,成为乌合之众。


       很多人的阅读,往往只是略高于第一阶段的通读全文左右的水平。


       没有行动的托词都是耍流氓。我不会理会这些误导。好在我一般读完才会去看看书评,总能看到一篇到两篇中肯,低调,实在的文字。


        只有阅读过全文后你才知道谁是谁非。判断力,来源于你有东西可以参照判断。


        看别人帮你选好的书,你将错过很多对你来说,和你口味,对你有益的好书。--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2.让书里更多的智慧来参与你的生活


       一本书哪怕很多东西,你知道了。但是我敢保证你总能找到一些你不知道的。如果你都懂,说明你的阅读水平和知识储备至少和作者是水平线上的。但是作者写出来了,出版了,有人为此付款了。这就是他比你强的地方。


       读得多了,你就会知道谁是真正的智慧,谁是知识的搬运工,当然搬运工也不是好当的,搬出水平和技术,也是需要两把刷子。


        一比一的吸取和输出,能够让你不会读完就忘,而且让书里的智慧来参与你的生活,有那么一两点成为了你的一部分。那么这本书你就没白读。



3.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感觉最有用的几个要点。


       我喜欢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要点。就好像人家作者和你如数家珍了一番,你也得礼貌一下啊。这样让我才觉得读书不是单向的,读书应该是双向的,你要试着和作者交流你的想法,你从文章的哪里共鸣了相同的体验,从哪里得到了收获。


        以这些为线索,选出几个自己喜欢的要点。这样很容易,让你对你的阅读有个最低的印象,也能够根据这个印象做出反应,行动,明确目标或者方向。


        对于及格万岁的我来说,抓住几个自己的要点,也就算初次阅读的及格线吧。


        这样感觉让读书和体验都比较轻松和自如。阅读的愉悦感也会提高很多。毕竟我们没法像读教科书那样的精度来阅读所有的书。



4.复盘和多次对比阅读。


      很多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很容易变成自己的潜意识。这样我们通过对比阅读,能够检查自己的阅读质量和实践效果。很多时候,第一次阅读完以后,我会总结内容概要,之后的复盘和对比阅读就只阅读概要。

       这样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如果你对概要模棱两可再返回原文也来得及。



5.主题阅读


       真的非常推荐这种阅读方法。找到一个主题,精读2到3本,泛读任意。


       这样很容易找到这个主题的结构框架,而且能够对比出每个作者的写作高度,找到更为全面有深度的世界观。


        因为建立了体系,之后的泛读其实非常高效而且使用,就是找出之前别的作家没有写过的要点,针对性阅读。


        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每一本书都阅读通篇啦。这种方法尤其适合要写论文的朋友们,这样你收集文献,和阅读资料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最后,工具和道具的重要性。

       纸和笔,随时记录灵感。之后做整理时候的素材,都来源于此喽。

       KINDLE(我已经不能没有他了),一座可以移动的图书馆瞬间收入掌中。简直人生赢家。关于移动阅读,和阅读体验--诸如用手机代替啊,纠结纸质阅读体会啊,真的都是太年轻太幼稚啊。手机绝对分神费眼啊,阅读体会要有对比才会有伤害哈。大家自行体会吧。

       偶尔有很喜欢的书,你当然可以购买,但是记住纸质阅读并不影响电子阅读,不要给自己的阅读太早就定义太多条条框框。现在我较少买纸质书了,毕竟电子书能携带一辈子,能随时查阅的便利和轻便可不是纸质书可以给的。

      各种笔记软件(手机自带的笔记就很好用啊)让你在身边没有纸笔的时候也能保证随时记录)
       
     


小贴士:很多书籍里面作者都会援引论证,书的背后也会有参考文献列表。

               这些都可以成为你的参考阅读范围哦。

               一位写书并且已经出书的作家,他的书单会靠谱一些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决定广度,体验决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