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士坊旧事

八士坊旧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八士坊是一条有故事的街道,这个故事要追溯到明嘉靖10年(公元1531年)。那一年,钧州(即现在的禹州)一榜考中八名进士。次年,在黉学西侧立“八士坊”。据史家考证,这八名进士为:杨享、范守平、郭学书、魏尚纶、彭震、魏尚纯、王用贤、李乘云。

时至今日,八士坊早已没了踪迹,但“八士坊”作为街道名字却流传了下来。从八士坊北边街口向西不远,是西街小学,也是老辈人口中的城隍庙小学。正午的阳光明晃晃的,几个蒙童在街道上玩闹追逐,书包一下下地拍打着屁股。“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宋代汪洙的《神童诗》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年代,读书都是孩子们必做的一件又功利又修身的事情。这也是这里唯一能与“八士坊”共通的地方。

走在八士坊街道上,仿佛走过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街道很窄,与邻近的钧州大街相比,这里窄得就像布条。临街的房子很低,有的还保留着低矮的门槛和传统的门板。一家房顶上长着几垄灰色的瓦松,灰色的小家雀落在屋脊上,寻找着什么,倏地又飞走了。家雀比人类念旧,人们总是向往着高楼大厦,家雀却总是守护着老巢,守护着老家。

听婆婆说,在她上小学时,八士坊还是一个很繁华的街道,婆婆的父亲就在八士坊开着一个很大的药铺。婆婆的姨父家在八士坊附近,也在八士坊做些扶笤帚、卖瓜子的生意。因为这样的关系,婆婆虽然出生在农村,却在城里上完了小学,后来又得了机遇在城里上了卫校,成为一名医生。婆婆常常说起她小时候的事,说起药铺里的高凳子,说起她的表妹和街坊里的伙伴。今年夏天,婆婆还徒步去了八士坊,寻找她曾经生活过的房子。

我的老公小时候也在这里玩耍过。那时,婆婆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但婆婆的姨妈、姨父还在。老公叫她(他)们姨姥,姨姥爷。老公说,姨姥爷特别喜欢他,有一次他进城,姨姥爷还买了一张戏票给他。八士坊前面有一个广场,广场上有一个戏院,每天都咿咿呀呀地上演着不同的剧情。看戏的多是些有钱又有闲的人。姥爷买不起全票,就到戏唱一半的时候买了票,这时候的票价要便宜很多。不过,有哪一个孩子会有耐心看一场完整的戏呢!不过看看谁的跟头翻得快,谁的红缨枪踢得准罢了。我结婚后也看望过姨姥爷,很朴实的一个老人。

今天,我第一次来到八士坊,就仿佛昨天就来过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士坊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