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浪费自己

原本是坚定的,在动荡的年底和年初,告诉自己也告诉同事我不会离职。理由也很充分,充分到我不仅是可以说服自己而且是信心满满的:现在公司的品牌在业内很好,同时它的媒体建设是蓄势待发,我有很好的机会。

我跃跃欲试的想要去承担起来这个“机会”和“责任”。

我做了详细的媒体规划,从内容到运营到人员甚至到KPI指标,更详细一点的是最新栏目的执行细节……

然后很快我开始陷入一种低落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根源,我判断啊是来自于——我不够了解底层的东西啊、我达不到所谓的“深度”啊、我对创投圈子不感兴趣啊——我做不好。(也许,没兴趣也可能是不够努力的借口?)

更让我觉得可怕的是这种情绪竟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时的困惑,像过去每次遇到难题时一样,很快问题就会被解决或者情绪会被消解的。

在困惑中我开始想:我是怎么误打误撞的进入创业投资这个圈子的?

2014年9月去tech2ipo面试时,我对科技、互联网创业一无所知,蟹老板给我两张写满了问题的A4纸,她说你知道哪些就说说吧。然后我连BAT是什么都不知道。蟹老板说:你就是一无所知嘛。

那是我在经历的面试中第一次感受到:要被拒绝了,无法通过了。结果就像是被挑起了兴奋点、挑战欲望一样,很努力的、很耐心的去完成作业去继续面试,最后还是争取到了。那时候的兴奋是:能跟一群比我优秀很多的人在一起工作,多幸福啊。那时候的挑战是:花了很久的时间在讨论中沉默着听别人讲,付出了很多的焦虑去学习他们得心应手、玩儿梗的事物。

在双创最火热的时候,我也兴奋于每天看到大量的“新鲜产品”、“新鲜模式”、“新鲜的人”,我总是觉得那时我所处的时代,是比多数人更快的一个点。后来,看过了太多重复的“新产品”、“新模式”时我离开了。

这次的选择是仓促的,没有思考的。我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就是应该在创投圈子里工作——我有了一点点经验和积累、相关人才比较缺失、邀请我的平台(也就是现在的公司)在业内口碑很好、薪资水平比别的行业要高……

这一次,我还没来得及想自己喜欢什么,就完成了跳槽。直到现在,我遇到巨大的瓶颈——我不懂经济学、不懂金融、对所谓的创投逻辑毫无兴趣。我做不到他们要求的“深度”,由于做不到,而又产生巨大的挫败感……

我试图站在一旁看自己——一个27岁的,已婚未育的姑娘,技能点保持在刚毕业时的沟通能力、采访能力和并没有明显长进的写作能力。能拿的出手的文章,也寥寥无几。

有一天惊觉自己跟身边刚刚毕业的94年的姑娘,在做着几乎无差别的工作。我感觉到恐惧。

我的微信里关注着的约30个公众号里,有25个是创投、科技相关的,它们的未读数量常常累积到20条、30条。只有在做选题的时候,我会翻一翻大概发生了什么事。

甚至我曾发现36氪的未读信息达到99条的时候,变成了一个红点。

那我又在阅读什么呢?很可惜,除了每周读两三次“每日人物”外,什么正经的都没有。感觉自己已经在被驱赶着走了——为了获得创投资讯、观点而草草翻看创投账号的内容,获得一个取巧的点去生产一篇自己并不会主动感兴趣去看的文章。与此同时,关于“文学”、“人文”、“社会”的,我看的越来越少了。

我的朋友圈里分享满了自己写的、发布在公司账号的、我在意的朋友们都不感兴趣的东西,我甚至不知道该发点什么生活啊感悟啊正常的朋友圈内容。

我是在浪费自己。

有次采访对象拿着我的名片说:哇哦,首席记者,荣幸荣幸。

我说:哈哈,因为我们记者比较少,而我又最老嘛。

采访对象说:这姑娘真是耿直。

于是我们开始愉快的聊天。。。。

如果乐观一点复盘:这一两年,我到底有什么进步?可能是在采访的时候,更勇敢、更自在一点了吧。我是个善于让人在聊天中感到“舒服”的人,我开始在每一次采访中学会了调整自己的状态,调整对方的情绪,把采访带入到更“亲近”的聊天状态。(而我一直觉得最好的采访状态就是聊天。)

其他的,多是从同事身上学到的一些工作方法,比如定期做复盘、比如要明确每件事的时间节点、比如写文方式……

2016年4月时曾有一家文娱类媒体邀请我去,我不知道他认可我什么,他说想培养我做他们的主编。我想了想后拒绝了。现在呢,默默围观这这家媒体的一些新记者从稚嫩到成熟,我竟很是羡慕。因为我,我还是一年前的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拿大声自嘲做个分割线吧

既然知道自己现在可能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那就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咯。

接下来,希望跟很多人聊一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浪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