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1 1、2、3,好好听好好学

最近在通勤的路上都在听《好好说话》的音频,上周开始到今天为止,差不多听了有40节课左右了,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内容我已经事先知道了,因为在《好好说话》同名书籍上已经看过了,只是还没来得及做读书笔记,但是大致的内容还是记得的,因为里面的方法和举例都让人很容易接受,不过在听音频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什么方法,而是1、2、3。

什么意思呢?

每节课的音频的主题都是我们平时工作、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说话的语境,通过好好的说话,仔细的剖析其中的奥妙,才能真正的解决或者是避免一些问题。然而,每次讲课的时候那些老奇葩们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说有3个方法来解决,之后再阐述相关方法的具体操作和意思。

我有的时候在想为什么这些方法、步骤都要控制在3、4个左右呢,少的2个,多的也没有听到超过5个的。

后来我在看到这些音频标题的时候,多多少少都能想起那么一两个方法。

例如:如何避免上台后脑子一片空白?不是运用什么西瓜法,把台下的人都当成水果或者木偶,也不是死记硬背稿子,而是把演讲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给说出来,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想就很perfect。而我们在把内容转变故事的时候,就没有了之前害怕遗漏出错的紧张感。其中举了个例子,如果我们开口讲白雪公主的故事,难道会遗漏魔镜、毒苹果、七个小矮人吗?不会,因为这就是故事的核心点,尽管故事背景可能记不得了,但是大纲记住了,什么主要信息都没有遗漏。

例如:如何赢时间?在别人不给你充足时间来阐述观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制造意外、引发好奇之类的方法来“买到”时间。为了阻止主公在封地里建造城墙引起齐王的猜忌,很多门客都前去劝说都没有用反而还被知罪,只有一个说客只对他要求只说三个字。“海、大、鱼”,很明显当下没人明白什么意思,引起了主公的好奇,于是同意他继续说下去,之后说客才借由那三个字展开劝说,让主公放弃了建造城墙的想法。

我突然间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一般都只说两三个、三四个方法呢?因为我们的大脑一次性接受信息的范围就是控制在三五之间,如果你一次性倒出10个方法,我可能在听的过程中还要拿笔记一下,或者是记了前面的忘记后面的,不可能全盘吸收的了,也很有可能在听到一半的时候就直接走神了。即使再好玩的例子,再有趣的说话都不是那么吸引我了。

有个不太贴切但有所感悟的例子:有个公司在招聘员工,相当多人来应聘。不少人都进入了笔试阶段,在考场上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份卷子,上面一共有100道题需要回答。考官提示说请认真看题目,之后再作答,时间是10分钟。很多人一拿到卷子,由于时间紧迫就立刻提笔答题,但是很多人才答了一半时间就到了。只有一个人不到3分钟就交卷了。最后结果出来了,只有那个人通过笔试。为什么呢?其实100道题里,第99道题写着,请第100道题上写下你的名字就可以交卷了,其他什么都不用做。这固然是一个考验你是否有认真审题和听从提示,但是如果换成是我,即使我听从了考官的提示,认真看题目,但是真的100道题,很有可能在还没看到99道之前,我就已经放弃继续看题目而直接答题了。题目太多了,同理信息量太大了,完全接收不了,很有可能就有所取舍,反而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其实,我们在讲很多事情的时候也是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的,把很多步骤或者是流程都尽可能的简化为有限的几点。看上去也相当的有条例嘛。你公司规章定那么多,有多少人会好好看,有多少人一以贯之的遵守了,有多少人违反了而你也不太清楚的。不是把重要的东西省略,而是把精华再次的浓缩提炼出来,有条理,有简化,吸收更快,记得更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221 1、2、3,好好听好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