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美术馆记2.1】封存的时光,城市的“印记”

17.7.1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院“Vhils(法图) :Imprint - 印记”参观记。


今天写一个简单一些的展。

葡萄牙艺术家亚历山大·法图(Vhils)的作品展——印记。这是官方介绍:

同时,法图有专门的艺术官网:http://vhils.com/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央美美术馆记2.1】封存的时光,城市的“印记”_第1张图片

说实话这个展我没太能抓到精髓,所以看不出太多的感悟,能写的不多。展览本身也不是有很多丰富的细节,作品周围没有文字介绍,而另外一个主题的介绍在稍远一些的展厅,这使得作品主题展厅较为孤立和平淡。

主体展示区域

再加上法图是一个街头艺术家,他的著名的系列作品“划过表面”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墙体上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街头艺术作品也确实很难被搬过来。

先说说我的感受吧。这一层一转上来我先是看完了介绍,介绍所在的墙很广阔,挡住了所有的作品。走过墙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件展品,那一瞬间是有一些震撼的。不过我一开始远远地看心里犯嘀咕:难道这次展览就是把他的作品都拍了照放这里给我们参观吗?

一转进来的视角,我一开始以为这都是作品照片

可是走近一看却发现地上的碎片,再细看就会发现这全都是一件一件雕刻在类似纸板的材料上真材实料的墙雕!再细看之前以为是会把世界各地的街头作品复刻搬到了这里,可是转了几圈却发现所有的作品形象都是中国的,我才意识到这次展的作品都是反映的中国的!后来我回家看了他的官网才知道这些作品全是为了这次展而创作的!真是下了大功夫!

作品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艺术家对于整体和细节的转化把握非常精妙!这有点像是废话了,因为做不到这一点也不可能做到很好的雕刻。其实像这样的雕刻作品和其他的一些非常巨大的作品,我都特别好奇艺术家们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在眼前的方圆一片和远观大局之间自由灵活的转换的——因为靠这些雕塑很近的时候,看上去完全就是凌乱的划痕和雕印,但是离远了看却是生动的形象。

局部和整体,上面细看的每一处破碎凌乱的纹理,拼凑整合成了我们日常的“城市”


【央美美术馆记2.1】封存的时光,城市的“印记”_第2张图片
单看第一张图,完全想象不到整体会是这样一副面孔

其次是这些作品中有意无意的巨大破损缺失,即使是在展示用的材料上,法图也像对待真的墙体一样不吝“雕蛮”。透过这破开的断层,能清晰的观察到这个材料的纹理,而这,正巧妙反映出了法图在正真的墙体创作时候的一个理念——揭开墙体表面,抽检城市被封存的时光。

先抛开官方的介绍和法图自己的理念,我再说一些自己的感受。这些在场的作品都保留着被撬下来的碎片,这些碎片是作品的一部分,像是脱落的一层时间。而法图在城市的墙中留下的作品,最后的碎渣子大抵是要被清理掉了的。从这一层面上说,似乎艺术馆里面的作品有更多的维度,它不光有被呈现出来的形象,也有被凿去的过往,这两者堆叠在一起,像是从时间的长河中抽了一薄缸水,静止在那里呈现出来。同样的,法图的这些作品也大多是街头上行人的一张抓拍,是这个陌生人人生的一秒。从这里看,展厅里的展品有着较为丰富的空间实在,被凿去的和被呈现的同时共存,时间维度却稀薄的像一片切片面包。而对比城市墙体的作品呢?法图说,雕刻结束了,这幅作品才算是刚刚开始。墙上的印记会怎么发展都没有关系,因为这也是至关重要作品的一部分:和城市相互作用的演化。我想,也许,墙雕之后的演变,更加反映了不同“同质化”城市的不同。北京的墙雕白石灰表层是不是会因为气候干旱而干裂脱落?会不会有人继续创作?在上海的墙雕是不是由于湿润的气候而爬满青苔或藻类?会不会有野草从缝隙中蔓延倾泄?我国的城市更新日新月异,这些墙能保留多久?也许被拆迁毁掉成为碎石,也是雕刻作品生命的一部分。而对比国外的一些几乎不变的建筑,那上面的墙雕是不是能见证更久城市的变革?和展厅里面的作品相比,真正的墙雕也许是少了一些空间的丰度,但却是有着无穷的值得玩味的可能和漫长的时间演化维度,这样一比较,似乎是不相上下,各有所长。

右侧的展板是法图学来的中国风元素,这次展览中也有不少

7/21

Tbc…

你可能感兴趣的:(【央美美术馆记2.1】封存的时光,城市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