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日记53 2017.4.12

【翻轉日記,五十三】

今天觀察課堂,發現了一個現象,學生們在查詢資料的時候深刻感受到了工具的限制,甚至有一次使用兩台設備的同學。在觀察兩個班級的互動和提問活動之後,我突然意識到她們的問題在於:只會做加法,不會做減法。一來重複勞動,二來迅速遺忘。簡而言之,沒有將查到的信息歸類編碼形成體系,查詢起來也是如石沉大海,茫茫不知所踪,浪費了大量時間。於是我將自己使用的查詢資料時的信息編碼方法簡化後推薦大家嘗試:當閱讀到有關研究方向的文獻時,第一步標註記錄來源,比如百度文庫或者維基百科,用方框圈起來。第二步,畫個等號,連接查詢時用的關鍵詞。第三步,用尖括號標示,內列章節名稱或代碼,後加段落數,靠前的段落就用正數,從後往前數的就用負數。括號後摘錄幾個詞或斷句來提示位置。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基本的索引文本,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再次完成一次查詢,也能保留文本與整個來源文獻的關聯。後期有了一定量的索引數據積累後也可以做關於信息來源引擎的適用類型分析,幫助自己和其他同學在後續查詢任務中節約更多時間。

初次介紹時,同學們頻頻點頭,似乎很受用。需進一步觀察結果,檢驗是否對於她們確實有效。


翻转日记53 2017.4.1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翻转日记53 201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