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起魏落(三)

本篇引言:

前一篇讲到秦孝公和惠文王父子两人,这是秦国崛起、奋发图强相当关键的两代君主,而与他二人同时期的魏王就是魏惠王,魏惠王其实并不弱,魏国在这个时期虽说是吃过败仗,但是此时的秦君依然不敢随意进攻魏国,几次和魏国的开战都是深思熟虑,且夺取的土地也是有限的几块,这也从侧面说明,其实魏惠王并非一个特别败家的君王,他的存在还是让秦君有所忌惮的。


秦起魏落(三)_第1张图片
本文隐藏主角——稷儿

在公元前318年,魏惠王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他的太子即位,后世称魏襄王,当时的秦君还是秦惠文王。就在魏襄王登基的这年,发生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五国攻秦。当时的秦军虽然骁勇,但是面对五国联军,还是相当紧张的。不过最后因五国心不齐,最终联军没有胜利就被瓦解了。第二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三年后,樗里子在曲沃大败魏军并在案门赶走犀首。再往后一年,秦国派使者来让魏王立公子遬为太子。这件事在史书上虽然只是一小笔,但是却可以让人以管窥豹。在魏襄王祖父辈的时候,是魏武侯扶植嬴师隰回国争位,但是,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变成了秦国强迫魏王立太子了,几十年间,两国的实力变化由此可见。接下来,魏国除了进攻齐国(报前面的耻辱),还和秦国一起伐燕,俨然有了被秦国胁迫成跟班小弟的趋势。

魏襄王在位23年,同时期的有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任秦君。相较于他的父王前期强势勇武,后期昏庸,魏襄王时期的魏国就要颓败得多。惠文王对魏国几次比较重要的战争都是在魏襄王前期,即使是那个在位只有三年,且经常被人黑的秦武王,也敢在魏襄王时期打魏国主意,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刚上台的昭襄王就敢于出兵攻打魏国,且直接就攻下了魏国城池,没几年后,秦王又拉着魏军一起去攻打楚国。这时期,秦国多次攻占魏地,虽然后期都有归还,但是很明显,主动权都在秦国,魏国越发的像个秦国的跟班小弟了。


在公元前296年,窝囊了一辈子的魏襄王离世,太子登基,是为魏昭王。史书上对这个魏王的描述可以用少之又少来形容,唯一比较重要的一笔就是他有个厉害的小儿子——后世的信陵君魏无忌,一个国君,一位父王做到这个份上,窝囊的程度可想而知。

翻开魏昭王的履历,基本上就是魏国被秦国暴打的历史,从他登基开始,前三年每年都在和秦国打架,而且必输无疑,输的最惨的就是第三年那场,也是战国四名将之首白起的成名战——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军。从当年吴起领五万魏武卒大败五十万秦军,到伊阙之战魏军惨败,中间间隔不过96年,双方的实力却发生了如此巨变,不由让人唏嘘。

在魏昭王六年,即公元前290年,魏王居然轻易将河东四百里地割让给秦国。这时,受到魏王重用的居然是一个会耍一些诡计的芒卯。当然,秦昭襄王在笑纳这些土地之后,并没有放过魏国,而是在魏昭王七年连下魏国大小61座城池,在魏昭王九年,攻打新垣、曲阳,这年,秦昭襄王38岁,登基二十年不到,但是在用兵和外交手段上却已经足够老辣铁血了。在一百多年前,魏国还是战国七雄里绝对的老大,可以横着走的那种,但是在魏昭王的时候,却变成了秦王日常吃饭睡觉打魏国的境地。

在魏昭王十年的时候,齐国攻宋,宋国国君死在了魏国境内,于是就有了两年后的五国攻齐。史书上是说是魏国集结了秦、韩、赵、燕一起攻齐,但是在,《大秦帝国》里却是秦王借了魏国都城大梁,拉来了其他三国一起攻齐,这一方面是为了圆苏秦死间之事,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秦魏实力的一种调侃,五国国君都在大梁商讨,而主持此事的却不是魏王,是秦王,主客颠倒实在是再明显不过,秦君入魏地如同在自家一般自在,可见魏王的懦弱和秦王的强势,这和前面的魏国连吃败仗,后面秦军肆意威胁大梁都是呼应的。


秦起魏落(三)_第2张图片

公元前277年,窝囊的魏昭王溘然辞世,他的儿子即位,史称魏安翕王。相较起他那个由秦国扶植,并且被秦国要挟了一辈子的父王,魏安翕王继承了窝囊的特点。但是魏安翕王的履历要比他父王的内容多点,也要精彩些,简而言之就是两大部分——信陵君魏无忌和龙阳君。

龙阳君的轶事是极为荒唐的,自此就有了龙阳之好一说,魏安翕王也算是贡献了一个战国成语。说到他那个特别厉害的弟弟信陵君,就不得不说这个哥哥的嫉妒心了。在他即位初,为了牵制当时在魏国为相的孟尝君田文,他封了自己这个弟弟为信陵君,后来,田文因为举荐芒卯(对,就是那个坑货)率军出征,结果被白起大败于华阳,芒卯甚至还兵败逃跑,最后引咎辞职,离开了魏国,信陵君才正式成为魏国重臣。

作为战国四公子里唯一一个没有被太史公批评的,信陵君的人品和能力都是四人中最为上乘的。他任上将军的时候,秦国正好是昭襄王时期,文臣以范睢为首,武将以白起为首,还有蒙骜、王陵、王龁等经验丰富的猛将,虎狼之军名副其实。信陵君的出名战也就是和秦军的一战——邯郸之战。当时的秦军是准备充分,蓄谋已久,而赵国则是在长平之战后,完全没有时间恢复,魏无忌在接到自己姐夫的求救信后,历经万难,甚至不惜惹恼魏王去带兵出征,在和春申君汇合后,率联军大败秦军于邯郸外,这时的秦军统帅虽然坑,但是主将是长平时面对廉颇都不落下风的王龁,因此,足以见得信陵君统军才能。但是有此大才的魏王却并不珍惜,还各种猜疑,完美继承了前任魏王不惜才、各种流失人才的特点,甚至觉得后来秦王赐死白起,秦国便无将才,魏国可苟延残喘几年了。但是就是在邯郸之战后,秦国恢复了国力,即使是在失去了武安君的情况下,照样敢肆意打魏国。直到被秦军威胁,魏王才想起了这个不敢回国,滞留赵国十年的弟弟。好在最后信陵君还是忠于魏国的,在魏国危难之时回国救援,集结了五国联军(齐国还在吃瓜围观)。这年也恰逢秦庄襄王过世,秦王政登基,秦相吕不韦稳定朝政,大将蒙骜率兵进攻魏国,但是最后竟然被信陵临时拼凑的五国联军击败,溃不成军。

秦起魏落(三)_第3张图片
风姿卓约的魏公子

秦起魏落(三)_第4张图片
魏公子


“辉煌过后就是暗淡”,信陵君在此役后,声望达到顶峰,但是与此同时,秦国也迅速实行了反间计,就在这年,信陵君再次被哥哥怀疑罢免。此后,信陵君内心苦闷一蹶不振,四年后就在酒色中惨淡收场。凑巧的是,魏安翕王也在同年过世。秦王政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大举进攻魏国,拔魏二十城,成为秦国的东郡。第二年,魏王集结五国联军(除了吃瓜围观的齐国)进攻秦国寿陵,但是秦王出兵抵御后联军就撤了,后来,就在这年,秦军攻占了魏国的朝歌。接下来的几年里,魏王和他的前辈一样,先是被打,到后来居然惧秦到主动割地求和。


如果说这任魏王的幸运,就是他死在了魏国亡国前,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离世,三年后,公元前225年,魏国在其子魏王假手里灭亡。秦王政在收拾了韩国,和赵国死磕了很久之后,就掉头回来收拾魏国了。秦将王贲(王翦的儿子)独自带兵压境,用了很多年前武安君水淹鄢城的方法,水淹大梁三月,最终城内弹尽粮绝,土夯的城墙也几乎要扛不住的时候,魏王假出城投降。至此,战国七雄中,曾经最厉害的魏国成了秦王第三个灭掉的国家。

完结感言:

其实魏国的衰弱是几代国君共同导致的,而秦国的崛起也是几代秦王共同努力而成。很明显,在魏惠王前期的时候,魏国还是保持着魏文侯魏武侯时期的水准,魏惠王后期开始昏聩,魏国国力就开始有了走下坡路的迹象。但是要说真正让魏国迅速衰弱的应该就是魏襄王,魏昭王,魏安翕王祖孙三人,这三人的履历几乎都是惨不忍睹的弱,基本上都是登基前期被秦王狂打,毫无还手之力,中间还会被秦王胁迫去攻打其他国家,到后期惧怕秦国到主动割地求和的地步,殊不知“以地侍秦,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与这三个特别软弱窝囊的君王同期的就是秦国最长寿的铁血君王秦昭襄王,故而,两相对比之下,魏国在这五十多年里迅速衰败,秦国则迅速崛起,可以傲视群雄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秦魏对比之下,很容易发现,秦起魏落的关键就是两边国君对待人才的态度。秦国自孝公起,就广招天下贤才,后世都很好执行了。很明显,秦国本身人才并不多,尤其是伐交伐谋的文臣,几乎全是六国而来的客卿。但是魏国不同,三晋之中,魏国是人才最为齐全的一国,思想家、政治家、武将都是齐全的,而相对来说,韩国只有思想家,赵国武将居多,政治家匮乏。这是魏国一开始可以傲视群雄的资本,但是同时也有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魏王大多不珍惜人才,从魏武侯起,先后被逼走或者是主动出走他国的就有吴起、商鞅、张仪、范睢、魏章、公孙衍等众多大才,这其中的大多数最后都成了秦国的重臣,是秦国崛起的关键。如果说魏惠王时期,魏国还有流失一点点人才不要紧的资本,那到了魏安翕王的时候,魏国其实已经几乎无人可用了,只有最后一根稻草——信陵君,魏安翕王依然花样做大死,浪费最后能挡住秦剑的中流砥柱。如果说罢免信陵君后魏王唯一的幸运,恐怕就是信陵君只是沉湎酒色,而没有像孟尝君那样背叛母国,助秦国一臂之力,不然魏国怕是撑不到魏王假那会儿,而是会成为第一个被灭的国家,更加要贻笑大方了。

预告:接下来要写的就是秦赵对比了。赵国也是战国里我特别佩服的一个国家,作为战国后期唯一一个能和秦军死磕,并且出了两位名将的国家,它的衰败是真正的悲哀慷慨的,应了“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一言。

秦起魏落(三)_第5张图片
虎狼之军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起魏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