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弄堂粽

在四川北路的一条巷弄内,街坊邻里见着陈美珍都唤她为粽子,因为她卖粽子长达二十五六年。她的店铺隐藏在巷弄深处,进了弄堂口左拐右折跟着“粽子”的指示牌前行才豁然开朗,抬眼就是“阿姨粽子”霓虹灯牌在闪烁,几排空心粽子被线穿起来在灯牌附近随风招摇,空气里漫着粽叶香,再走近些,门口灶台上的蒸汽锅里噗噗地正发出声响。不过无论是哪一天的什么时刻去,弄堂里永远都不会排起长队,甚至用门可罗雀形容也不为过,虽然上门的顾客不多,但美珍粽子的足迹遍布全国。

美珍往往是一边看电视一边手里不得闲地就把粽子给包了,“给别人就像给自己吃一样,不是为了做生意而做生意,认真做出来的东西就好吃了。”她包起粽子的状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的长辈,以往每逢端午节,长辈们唠着嗑手里娴熟地把两三片粽叶叠起,卷成漏斗状,加糯米,加馅料,用线包得扎扎实实,一粒米都漏不出来,整个过程如行云如流水,只不过现在,对很多家庭来说,端午节包粽子的仪式感很久远了。

美珍为什么要把卖粽子当营生?这个问题要追溯到90年代初,那时,四十岁的她工作的纺织厂被卖掉,她也随之下岗,十一岁的儿子正在上学,仅凭丈夫的工资生活有些拮据,她就想到了包粽子补贴家用。在美珍的记忆里,她读书的时候,弄堂里每家每户都包粽子,那时候她觉得新奇,为了不浪费米,就拿着煤球灰学会了包粽子。小时候无心插柳如今柳成了荫。二十几年里,她无数遍包蛋黄肉粽、大肉粽、赤豆粽,按她的话来讲,“我又可以照顾家里,又可以烧饭买菜,又可以照顾儿子”,何乐而不为。

儿子沈俊栋今年三十六岁,他记得,十一二岁时每逢端午节,妈妈做粽子从早忙到晚,年年月月,那一屋子的粽叶味让他难以对粽子生出好感,从职校毕业后做了两年厨师,之后自己开了店做小生意。直到两年前,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我妈年纪大了,就觉得把包粽子比较辛苦,我想帮他一把,就回来帮他做粽子。”

俊栋延用了他做生意时的妙招,用微信让顾客在线预订,他们快递粽子。虽然来阿姨粽子店铺买粽子的顾客不多,但快递小哥来得很频繁。“我现在大概有两个微信,一个微信5000人满了,还有一个也快买了,有一些直接付钱打电话过来叫我收钱,怕不收钱买不到粽子。”俊栋说,阿姨亲手包的粽子覆盖面还挺广,“前几天有新疆的,黑龙江的,广东的比较多,福建的,河南的,厦门的,还有一般地方是江浙沪的。”除了销售方式的改变,俊栋将美珍粽子的口味从三种发展成七种,“比如说广西香肠粽,赤豆粽,赤豆蜜枣粽,豆沙粽”。

母子共同经营着一份事业,美珍觉得儿子熬夜接单太辛苦,就像很多母亲都会唠叨子女的那样,美珍对儿子说:“你自己晚上早点睡,不要太晚,白天没有停的,晚上睡觉不足很累要生病,身体要拖垮的。别的都无所谓,钱多钱少都是假的。”而俊栋希望自己有能力给母亲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刚说出母亲就接过话头,“这个纸上谈兵,他一片心在,但是没有日子的,上海房价知道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魔都弄堂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