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医生自己当(连载58)

03节疾病与放射性电子医学

(1)人体能量来自有机放射性14C、氚氢、无机放射性40K等

宇宙爆炸一一天体运行一一收缩成黑洞,再爆炸一一再灭天体运行一一再收缩或黑洞,循环往复,依靠的是太阳光放射的氚氢电子力。

自然物质的原子,绕着质子、中子旋转的电子才是能量,如果不放射,只是个稳定同位素;如果携带中子、夸克或独立飞射,形成各种射线,才是能量。所谓暗物质,超弦粒子等射线运动,都是放射性电子。

人类生活能源都是电子能,风电、水电、电磁感应电、太阳能发电、化学蓄电池等都是电子的流动。电脑使用的电子能及通讯的电子都是电子。人类从原子时代进化到电子时代,一切元素的电子是标准化,通用化,而且具有本元素的特性。

14C测年和14C示踪有机物理论被应用近百年,我们由此不能不推理出,生物体的能源是放射性14C。人的思维活动,神经传递,心脏跳动,肺泡盈缺,人体运动等一切活动,都来自14C放射性电子能。

但是,这种认识虽然很新鲜,却是一元论,明显违背宇宙三元制衡逻辑。所以,要进行修正。因为人体放射性元素能量,还有氚氢电子和40K等众多元素放射性电子能。

14C放射性能量较低,半衰期很长,也就是说它的放射性活度很低,对人体没有可观察的影响。至于,放射性辐射对人体是否有危害,还是一个尚未科学定论的课题。不断有证据表示,低水平的辐射对于人体不但没有危害,还有益处。

所以,我们认为人体能量来自有机放射性14C、氚氢、无机放射性40K等元素的综合制衡,相互矛盾,又互相依存,即三元制衡。

无论何时何地,人体吸入的都是空气中的氧气和新鲜二氧化碳,排出的都是失能二氧化碳。新鲜二氧化碳是14CO2、13CO2、12CO2,是没有参加构建有机物的二氧化碳,在人体内要重新构建有机物,例如,造血、造细胞、造各种激素、体液及各种蛋白官能团等。“失能二氧化碳”是植物或动物制造的有机物中被氧分,解出的二氧化碳,放射性能量已经失去一次。氧是氧化分解碳水化合物,放出热能,为人体再造新的有机物做准备。被氧化的碳水化合物中的碳,形成的二氧化碳是呼出的二氧化碳,称为“失能二氧化碳”。而吸入的二氧化碳将参与氧、氢、氮一起构成新的有机物,称为新鲜二氧化碳。

人创造的有机物比动物更高级,碳含量更低。

人在不进食,睡眠时肝糖原、肌糖原分泌入血液,传到各组织细胞线粒体,氧化,分解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放出“失能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吸入的新鲜二氧化碳,与氢、氧、氮等元素再造有机物。

(2)14C有机物形成机理

植物吸入三种二氧化碳,构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动物和人,也是吸入三种二氧化碳,也不排出H2,N2等气体。新鲜二氧化碳不能以14C为老大绑架12C、13C生产动物蛋白或生物有机物。14C作为放射性电子医学的中心物质出现,医学学者们不能不重新解释许多传统理论,但是,万事万物都是三元制衡的。

放射性电子14C,如何构成有机物?它能量大,数量却很少。因而,有机物构成不会是一种模式。首先,若以放射性电子力结合,会出现一个中心。就要胁同碳元素,再绑架氢、氮等元素组成有机物,能够稳定不变吗?那么,世界上第一个有机物是碳水化合物,分子式应该是14C13C212C36H2O?氢正1价,是说失掉了一个电子;氧负2价,是说氧得到2个电子;而碳不都是正4价,而是放射性同位素14C,这有机物的结合,再不是质量守恒、化合价守恒。而是放射性能量结合。是说14C放射的电子被2个13C和3个12C及6个水分子接受,成为稳定有机化合物。凡与14C结成有机物的,一是化合价守恒的水分子,二是缺失电子的正离子。H2O正是化合价守恒,因而,接受放射性14C的电子而构成稳定化合物。这种理论能否成立,还要经实验证明。

然而,如果承认这个理论,那么,当人体14C过盛时,就天法调节了,人体必死无疑。但实际却有活下来的癌症患者,说明放射性有机物,不是14C独霸。所以,上述的14C有机物分子式肯定不是全部模式。无机放射性原子,也会自立中心,构成动物蛋白、生物无机物等大分子放射性有机物。

动物吃植物,人吃动物和植物,在体内制造了放射性有机物。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有的是14C制造的。动植物化石或转化物,超过了14C的衰变期,称为死屍有机物,已经不存在14C了,而转化为14N了。这个思维,已被14C测年和示踪剂证实。

凡是不稳定的,都是二元素构成;凡是稳定的都是三元以上元素构成。符合宇宙哲学逻辑。13C原子量是13,传统理论碳水化合物质量守恒、化合价守恒是12C遵循的理论,13C也不是放射性,有机物形成原理与12C相同。

人类通过酵母菌,以植物碳水化合物制造的乙醇和乙酸,都遵守碳水化合物规律。乙醇分子式应写成:C2H5OH,乙酸分子式应写成:CH3COOH,水解动物蛋白CO(NH2)2Fe。它们依据什么逻辑构成的有机物?要找出哪个元素是放射性元素。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其中12C、13C与14C一起构成有机物,还没有证据。必须通过测量找出证据。

14C标记化合物是指用放射性14C取代化合物中的稳定同位素12C,13C并以14C作为标记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它与未标记的相应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与生物学性质,不同的只是它们带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来追踪。14C标记化合物的应用,说明医学界已经能轻而易举地从有机物中提出14C,这样就能制取只有13C、12C有机物,它也具备14C的相同性质,只是没有放射性。

自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14C标记化合物的研制、生产和应用。由于碳是构成有机物三大重要元素之一,14C半衰期长,β射线能量较低,空气中最大射程22cm,属于低毒核素,所以14C标记化合物产品应用范围广。至80年代,国际上以商品形式出售的14C标记化合物,包括了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类、核酸类、类脂类、类固醇类及医学研究用的神经药物、受体、维生素和其他药物等,品种已达近千种,约占所有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一半。同样,也能制造出只有13C、12C的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类、核酸类、类脂类、类固醇类等有机物,它也具备14C的相同性质,却没有放射性,这对癌症患者的康复将起到惊人的功效。

以14C为主的标记化合物在医学上还广泛用于体内、体外的诊断和病理研究。用于体外诊断的竞争放射性分析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量分析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只要取很少量的体液(血液或尿液)在化验室分析后,即可进行疾病诊断。由于放射性分析体外诊断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和精密性好,许多疾病就可能在早期发现,为有效防治疾病提供了条件。但这不是它的主要用途,思维上的错误,影响了治癌技术的发展。

(3)放射性电子能量守恒定律

例如,碳水化合物14C13C212C36H2O,水解动物蛋白14CO(NH2)2Fe,它们都是一个放射性14C原子,以电子放射能量绑架无放射性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氮原子、铁原子等,构成有机物。放射性有机物形成机理,就是放射性电子能量守恒定律。

电子没有质量,但有放射性能量,能量大小即是电子数量,会有医学家对此研究,能计算出1个14C原子放射性能量能结合多少个原子,会对生物体的有机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写出分子式。并能完成放射性电子能量守衡定律的公式。

或许,放射性电子能量守恒定律是个广义的,即放射性有机物是14C、氚氢、无机放射性元素40K等三元构成的,或是有机放射性、无机放射性、无放射性三元构成的。要经过检测,数理统计才能决定。

(4)放射性三元制衡逻辑

无机物原子结合成稳定分子,二元原子不会稳定(例如CO、OH等);三元原子以上的才能稳定。它们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两边质量相等),化合价守恒定律(例如H2O、CO2、NaOH、H2CO3、NaHCO3等),酸碱守恒定律等。其实,酸碱守恒定律用在人体血浆、细胞、血液等范畴内,成为酸、碱、中三元制衡逻辑了。血浆中的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三元制衡;细胞范畴内的免疫细胞、被免疫细胞、稳定细胞三元制衡;

血液的钠碱、碳酸、碳酸氢钠三元制衡等,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化合价守恒定律都表达出宇宙的三元制衡逻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元素医生自己当(连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