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们,别再拿“先有企业才有家”忽悠人了丨职场

老板们,别再拿“先有企业才有家”忽悠人了丨职场_第1张图片
老板们,别再拿“先有企业才有家”忽悠人了丨职场_第2张图片

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拆书帮(ID:chaishubang)

有这么一则故事,牧师请教上帝:地狱和天堂有什么不同?上帝带着牧师来到一间房子里。一群人围着一锅肉汤,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把长长的汤勺,因为手柄太长,谁也无法把肉汤送到自己嘴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绝望和悲苦。上帝说,这里就是地狱。

上帝又带着牧师来到另一间房子。这里的摆设与刚才那间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都把汤舀给坐在对面的人喝。他们都吃得很香、很满足。上帝说,这里就是天堂。

老板们,别再拿“先有企业才有家”忽悠人了丨职场_第3张图片

同样的待遇和条件,为什么地狱里的人痛苦,而天堂里的人快乐? 以前的解读是:地狱里的人只想着喂自己,而天堂里的人却想着喂别人。而今天再读这侧故事,我却觉得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每个人都想着别人,而是在于每个人通过互助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请注意我强调的是“自己的问题”。

喂别人吃饭解决的到底是谁的问题?你可能会认为这显然是解决了别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如果这个喂别人的方法永远也解决不了自己吃饭的问题,那么以后还有没有可能持续下去呢?自然是没可能,因为那样下去喂饭的人首先就要饿死了,还怎么持续下去呢?所以说,喂别人的方法之所以可以持续,最根本的原理是可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只有关注个体问题的解决,才会有互助团队的发展壮大。

《激励核能》

“对于任何工作团队来说,最无厘头的表达是“在团队中没有‘我’的概念了。事实上,任何团队中都充满‘我’和‘我们’的问题。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的团队工作更具挑战性,也是高水平团队非常少的原因。平衡我与我们、竞争与合作、付出与回报的关系,是团队都需要经历的。”

老板们,别再拿“先有企业才有家”忽悠人了丨职场_第4张图片

当年红军在江西瑞金,有很多乡全乡一共有一百多青壮年,其中就有八十多人去当红军,而有的乡却进展缓慢。原因就是凡是做的好的乡都首先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有百姓房子被烧了,就组织捐钱去帮助他,有人没饭吃,马上捐米去救济。而进展迟缓的地方则是天天开会动员参军打仗,却对当地群众的生活问题视而不见,最终连来开会的人都找不到。

团队想完成一个目标,首先就要懂得团队目标与个人利益一致性的问题,在大目标下团队成员的切身利益是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目标不是团队领导人一个人的目标,是全体队员的目标,只有依靠团队所有人才能进行。不顾成员自身利益的行为,只能让成员感到做这件事自己会受到明显损失,却没什么可见的好处,如此做法“我”与“我们”已经被割裂开。

人是一种相当现实的动物,尤其是对自己当前的利益更加关注。曾经有一个实验,在一群孩子面前放一些糖果,许诺如果他们不吃的话,明天会有两倍的糖果奖励。实际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都选择吃掉眼前糖果。他们明知不吃的利益更大,却最终还是选择了当前清晰可见的收益。

同样,在成人的世界中也有类似的实验。比如员工工资,企业给员工两个选择,一个是每月可以多拿一千元,即一年一万两千元。另一个是每年年底可以得到两万元奖励。结果是什么呢?百分之九十的员工会选择每月多拿一千元。是他们不会算帐吗?显然不是,原因就是现在不拿损失是看得到的,而未来怎么样,那毕竟是遥远的,他们还会想,“万一到了年底公司政策改变了怎么办?”

老板们,别再拿“先有企业才有家”忽悠人了丨职场_第5张图片

所以,很多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总强调员工的付出,讲一些“先有企才有家”的大道理。这些看上去似乎都很对的道理,实际上对员工来说没什么用处。因为员工的付出的、消耗的都是自身的、一眼可见的资源(常见的是假期、精力、收入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付出。而得到的,却是模糊的、不见预期的承诺。诸如企业以后好了大家收入就会相应提高之类。

员工相信先有企再有家,但是他当下想的却是,企业不是靠一两个人付出就能干好的,如果我付出了,而最终企业业绩没好转,那我是不是就没有回报了呢?而事实上,员工这种付出没回报的担心,最终变成现实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模糊的承诺抵换不了员工对当下损失的恐慌。

因此,在“我”与“我们”之间,必须做到“我与我们”利益一致,而不能试图用“我”当下的损失来换“我们”未来的收益,这是一种对立的做法。

《激励核能》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通过询问关于团队或小组中“我”和“我们”的问题进行总结。询问每个人一些简单的小问题,这样可以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我们要变得更好。

以下是建议的四个问题,前两个关注“我”,后两个关注“我们”。

——你更需要做什么?你不需要做什么?

——我们哪方面做得好?工作中我们需要做什么?”

老板们,别再拿“先有企业才有家”忽悠人了丨职场_第6张图片

我们公司是一个会议比较多的单位,平均各部门每天都要参加三四个会议以上,而大多数会议的参会部门都怨声载道,认为有事没事总叫着去参会,一个会议整个和自己有关的没几句话,白白浪费了时间。话是这么说,但是轮到自己组织会议的时候,流程依然是一样,把所有部门基本叫个遍,这种情况从未有所改变。

更可怕的是,多年之后,大家已经从“看不惯”变成“习惯了”,不仅习惯了天天被其他部门叫着去参会,也习惯了自己部门去张罗一些同样流程的会议。这一切一直延续到了上一周。

在上一周我习惯性的参加了一个漫长的会议,当我强忍着困意走出会议室时,组织者递过来一张纸。我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很抱歉,会议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如果您觉得公司有必要改变会议的现状,请配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你从会议中收获了什么?这些收获与你的预期有多大差距?

——我们可以一起精简会议的哪些流程?这样做预计我们可以节省多少时间?

我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次走形式的会议问卷,打算随意写几笔敷衍一下。结果呢,我居然洋洋洒洒的写了四大页纸。因为我突然发现这个问卷没有象以往那样可以匿名,它要求实名,并说明这样可以继续就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其次,它没有泛泛的让我给组织者打分评价,而是先问我的收获与落差。再有,它提出了每一个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提出了如何一起节省大家的时间。

当我发现别人在认真关心我的问题或我的建议的时候,我突然就有了一种融入感,原先在会议上昏昏欲睡的感觉一扫而空。可以说这个问卷把一个原本认为和我没多大关系会议,变成了一个密切相关的团队事件,“我”则是在总结会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我们”,一切开始关联。

在一个团队里,如果没有人关注成员的个人利益,那么每个成员也不会有服务团队目标的集体意识,只强调“我们”而不关心“我”的结果就是,团队的目标将成为领导者的一句空话却永远无法实现。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是互为前提,所以“我们”与“我”也是两种不可分离的意识,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团队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天堂与地狱并不遥远,他们之间只有一个“我”的差距。

老板们,别再拿“先有企业才有家”忽悠人了丨职场_第7张图片

忽悠的典范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板们,别再拿“先有企业才有家”忽悠人了丨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