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数了一下,今年kindle里一共下载了26本非虚幻类书籍,但是回想起来,除去一些没有看过的,很多即使看过的在脑海中却只都是浮光掠影,并没有带来多大的益处,读书是为了获取养分,所以今天抽了一个中午的时间,搜罗了一些如何关于读书的Tips,并非完全原创,但感觉还是很有用处,贴出来分享一下。

1.追求理解速度而非阅读速度

小时候经常被蛊惑着参加各种速记、速读课,培训的时候好像自己也可以一目十行,但是仿佛也就是这种阅读习惯造成了很多时候只是单纯追求眼球运动速读,而忽略了对内容的吸收程度,就好像一个狼吞虎咽的胖子,吃下的没有吸收反而囤积成了无用的脂肪——书越积越多,知识反而不大见长。读书,本身就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更多的时候,时间花在那些需要停下来认真思考的部分,需要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开脑洞的部分,需要反复搜索寻找更多资料与关联的部分。而通常理解能力差,无非就是之前积累的少,对之前接触到的知识理解不透彻。

2.系统的信息才有价值

读书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完整性阅读:很多“专家”反对完整性阅读,觉得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的低效行为 。但是,完整性阅读能提供知识最完整的来龙去脉,久而久之自己的思考习惯也变得系统起来。话说回来,又有谁能完全没办法知道所读、所学的东西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核能量。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是,还没读完(输入),还没消化完,当然也完全没有开始实践,所以,别说发挥核能量了,连发挥一点能量的可能性都很少。

2)检索性阅读:这种阅读本身就是功利性的,比如为了支持某个论点去搜索更为精彩、更为经典的事例;又比如为了思考得更为全面,去翻翻不同属性的人群是如何看待某个问题的;再比如,为了以上同样的目的去检索自己已读过的书库。

3)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的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于致命(但好像我也在创造碎片化阅读)。舍了就舍了,没啥。害怕错过什么,是一种情绪,来自于空虚的情绪: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渴望有一点什么,所以就特别害怕错过任何机会。

所以说信息这东西,必须系统才有价值。

3.自学的重要性,没人可以帮你读书

虽然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总是习惯了由老师带着、逼着读完整本书。但是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学校其实是一种特别诡异的存在:一个学期好几个月,好几个老师就带着学生们完整地读完那么几本书,然后有些老师其实还讲不明白,大部分学生还学不明白…… 于是,生命就那么被浪费了。更要命的是,让人学啊学啊,却很少有实践的环节。

说来说去,总结起来就是:别被他们骗了,读书本来没有那么难,你本来没那么傻。

4.就算理解完了,知识还是要用

很多有用的东西,之所以最终没用,是因为压根没用过。暂时用不起来怎么办?教!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

把你学到的,总结好的,琢磨清楚的那些知识传递出去,分享给你身边的人。“教”,不一定非要像老师一样在课堂上给一帮学生讲,“教”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分享”,是“教”的一种形式。在饭桌上都可以进行。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还没完!别忘了问自己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所以聪明的头脑总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万一想到了可以“出其不意”地使用的场景,那就赚大了,因为同样的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却发挥了不一样的作用,你当然与众不同,也只能与众不同。

5.如果读不懂,也要硬着读完

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6.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这一点真的特别重要。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

寻找那些终生学习的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把他们当作榜样,(很庆幸我身边有这样的人:)网络时代有个好处,即时这种人虽然身边并不多见,但网络上却很常见。为什么呢?而且网络消灭了地域的限制,甚至消灭了语言的限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