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属于自己的刚需

如何培养属于自己的刚需_第1张图片

在上一篇文章当中,我提到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如此简单,简单到众人皆知;而实际上要做到却无比困难的重要概念——每天进步一点点。然后我尽其可能的论述了这件事情如此困难的根源所在以及解决这一困难的“灵丹妙药”——刚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刚需。

其实在下笔之前,我曾纠结过到底该不该写这么一篇文章。因为作为一个刚刚起步改变自己的资深屌丝,写这种大言不惭,大张其词,夜郎自大的臭不要脸文章,就像是一个刚刚学会开车的新手大谈“汽车驾驶技术”那般拙劣、幼稚和可笑。

不过想到我的这点经验和感悟可能还是有那么一点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再加上自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文人的道德水准被那些抄袭界的大拿、鼻祖们的“模范带头儿作用”下,回落了至少60个百分点。所以我打算在确保自己人格完整的条件下,也适当的发挥一点“臭不要脸”的娱乐精神。(* ̄︶ ̄)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就来着重介绍三个比较有效的培养刚需的办法。

1.适当的给自己“画大饼”

虽然人类对于“画大饼”这件事儿从古至今都持有质疑和抗拒的态度;特别是在投资和创业领域,一说到“画大饼”那简直就是令人避之不及的洪流骇浪、毒蛇猛兽。

表面上看,是这个世界有太多令你防不胜防的骗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诱因。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更加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人类的大脑很容易被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传说和根据某些特例产生偏见所影响。比如最近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贾跃亭,以及前不久在比特币上栽了跟头的李笑来老师。

出于追求极端安全感的生物本能,群众对于创业者的失败及所引发的后果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抵触心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损失厌恶”。也正是这种厌恶,放大了群众对于“画大饼”这件事儿的偏见!

虽然持有这种保守的心态,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自己免于受伤。但你只要有过类似的思考或经历,就会发现,这种极端保守的心态会引发人们某种程度上的“不思进取”,并因此而错过许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因此,一件事情究竟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要依据不同的环境及假设来判断。相同的理念,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当然可以悲观的把“画大饼”视为骗术,但同样也可以从另外一个相对乐观的角度,把它看做人类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而且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来看,“画大饼”在其中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人类的进步是自然选择这把剪刀作用下的结果。出于“天道不仁”的现实环境,当时的人们会把对未来的期望全部寄托在自己孩子们的身上,因为这种形式的延续会让当事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所以从本质上讲,传宗接代其实是祖先们为自己“画的一张大饼”。是那个时候的人们拥抱未来的最佳方式。

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这个物质精神都相对丰富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才逐渐开放;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也层出不穷……随即,那些古时人们做梦都不可能想到的“大饼”(汽车、手机、互联网等)也接二连三的成为构成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条件。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努力和未来的美好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保持一颗轻松、愉快甚至理所当然的心态。这是所有“刚需”最基本的生存土壤。

2.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培养刚需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注意,这里的说的是“擅长”,而非“喜爱”。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简单的说,你擅长的未必是你喜欢的,而你喜欢的也不见得就擅长。

这不是在说绕口令,而是一种基于功利主义的做事态度。可能很多人在看到“功利”二字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其纳入“三观不正”的范畴。但实际上,人类乃至其他生物表现出的几乎所有行为都可以从“自利”的角度予以解释。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这里我只简单的阐述一个结论:当你意识到做自己擅长的事远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容易达成目标的时候,你就可以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很多的弯路。原因很简单——人类只有在做比较“擅长”的事情时,才会激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持之以恒。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当我们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时,会不由自主地低估这件事儿的难度,并提高对于结果的预期。抱着这种心态做事的人,常常会因为缺乏对所做之事最起码的了解和准备而被现实的反馈打个措手不及,导致引发强烈的心理落差,从此一蹶不振。

可如果你对自己有足够清晰的定位,且能够脚踏实地的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那就相当于你从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并从一开始就干掉了80%以上的人。

相信我,这绝对不是夸大其词,而是最朴素的逻辑分析和最真实的经验之谈。要知道,有很多受到偶然因素的刺激,爆发短暂的进步欲望的人,最终都无一例外的放弃;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分不清“喜欢”和“擅长”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这种一时冲动引起的短暂“进步”,必然会以更加长久的“退步”所取代。

因为人类的大脑结构决定了我们只有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才更容易乐在其中,也更容易专注持久,继而也更容易产出价值而获取认可。这种持续的正反馈,是我们持续下去的主要动力来源,它决定了我们能走多久、走多远以及最终进化为怎样的物种。

过往的经验提醒我们——失败,只是少数人能够消化的经验;而成功,才是成功真正的母亲。

3.做终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相信很多人在开始努力的过程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某一天被某句话、某篇文章或某件事get到脑部的杏仁核区域,引发了大脑中的一系列电化反应,最后生成类似于“学习冲动”的指令,使机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被动的产生渴望进步的念头。然后你会对之前那个消极、懒惰、不思进取的自己感到无法理解,以为现在状态下的你才是真实的自己。接着你会像打了鸡血似的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能让自己进步的机会。仿佛在瞬时之间,“持续的进步”已然成为了你身体里不可或缺的刚需……

然而,这种冲动来的快去的也快。没过多久,你就开始冷静下来了,然后你会很自然的开始“反思”——

·我究竟为何要苦哈哈的坚持做这些事情?

·我做的这些事儿真的有用吗?有什么能证明这一点吗?

·我的努力什么时候会有所回报?或者会不会有回报?

……

你看,如果你从根儿上就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儿,那么存在于你潜意识中的想法,就会像风中的芦苇一般摇摆不定、脆弱不堪。

因此,在开始努力之前,我们必须先冷静下来想明白以下三个问题:

·我究竟是个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我究竟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我现在所做之事,是否与我内心深处的深层需求相匹配

不要觉得这是多余,事实上这三个问题要多重要有多重要;乃至于无论怎样强调他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你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只有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才能有针对性的努力和坚持,继而打造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比如笔者就曾经借这三个问题,结合我的成长经历和资源储备状况,对自己以及所做之事进行过一次深入细致的评估。

最后我发现,我自己本质上是一个不怎么善于变通,有点执着于某些固定的价值观的人。用朋友的话讲,就是有点儿爱较死理儿。虽然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至少在从表面上看,我这种略显固执的性格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合群属性的。

可即便事实就是如此,那又怎么样呢?在这个空前多元化的时代,任何一种极端古怪,甚至有点变态的性格都是可以被包容的。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一定要纠结于是否和别人一样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过分追求安全感的结果——即,虽然从理智上讲,我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出于渴望被群体认同的生物本能,我还是免不了要纠结一番。继而,从更深层次看过去,我的这种纠结还是源于“自己不够强大”这一事实。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始终都承认这“自己不够强大”一事实,导致我对自己其实根本提不起半点信心。

由此看来,当务之急并不是想办法获得群体的认同,也不是为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找到更具说服力的借口;而是从根本上提升自己,重拾信心。

想通了这一点,第二问题也就很好解决了——我想要的,就是通过提升和成长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的有价值,过的有意义,以及让自己的未来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因为对于尚且年轻的自己来说,那种一成不变且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日子;无疑是场的灾难!用士兵突击里袁朗的话说:我才30岁,还没玩够呢!

直到现在,如果前两个问题都能顺利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也肯定不会浪费你太多的时间。因为你已经对自己有了非常具体的认识,那么应该如何挑选相应匹配的事情,无非也就是根据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源做一个筛选而已。

所以你看,只要你真的想明白这三个问题,再结合前面我讲的两个关于培养刚需的办法。就能大概率的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刚需。

与此同时,这种心态上的彻底转变,也会让你深刻的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坚定、执拗地专注于某个目标,并把该目标当做刚需对待的人;一定是因为他从根本上梳理通了与此相关的所有逻辑。而非源于一时冲动和那些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借口。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培养属于自己的刚需”的一点浅见,希望它能帮到你,帮到他以及帮到更多的人。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培养属于自己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