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去误导善良的孩子

图片发自App

在湛庐教育庐客汇阅读晚课第114堂课程上,清华大学社科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顾问、资深心理咨询师徐卓老师详细解读了湛庐文化出品的《棉花糖实验》一书。他向我们剖析了棉花糖实验的内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与我们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实验。

按实验设计者米歇尔的观点,棉花糖实验并不是反映儿童自控力的变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显示器,最终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产生的不同世界观。

在20世纪众多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中,棉花糖实验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

这个实验在公众里的流行版本是这样的:实验参与者是3-6岁的小孩,把一颗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Ta在15分钟内忍住不吃这颗糖,就能得到第二颗了。结果发现,能等到第二块棉花糖的高延迟能力的小孩,在他的青春期中表现更好,他的美国高考满分1600分的分数可以高出250分,这种差别放在中国就像一本和三本的区别。这与我们中国的“3岁看大,7岁看老”的道理非常相似。



家长们看到这个实验往往会拿自己的孩子来测试一番,看到孩子的反应,他们的内心OS无非是这两种:

我的孩子是高延迟能力者!太好了,上清华北大指日可待。
我的孩子是低延迟能力者!不行,得给他报个班提高一下!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实验太神奇了,它能预测的东西太管用了,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不成熟的、未经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训练而导致的思维方式。我建议大家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个实验,经典的研究和读物是邀请大家去深入思考,而不是着急拿着一个结论去进行实践。



怎样科学地看待实验数据


很多人看棉花糖实验时,可能都跟我一样会有一个很大的疑惑,棉花糖实验预测的项目越多,这些项目的趋势都是同步的,但他们真的是同一原因——自控力高导致的吗?将孩子培养成高级延迟就能让他们有好的发展吗?还是高级延迟也只是一个结果?

举个例子,我们看NBA球赛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些专业的篮球远动员,个子都很高。然后我还会得出一些其他的结论:比如他们常穿的裤子都很长,他们的鞋子都好大,他们的帽子、眼镜也很大。其实你只要身高高,你整个人就被放大了,所以其他的尺寸肯定也都大。





棉花糖实验就可能也是这样一个情况:如果小孩做事情更能够自律,更能够符合主流价值观,更勤奋更努力,并且将来的工作更稳定,婚姻更稳定。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你会发现这惊人的符合社会分层的特点,也就是说这些特质其实跟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很一致。

所以当我刚看到这个实验,尤其是看到实验所描述的这么广泛的结果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它实际上是测出了人们的社会经济差异。某个高延迟满足的孩子,是否就是出生在一个相对这个资源比较富有的地方,他的物质资源丰富,也比较愿意努力,因为在Ta的世界观里:努力就有回报。





“努力”是你继承于父母的财富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桑德尔开过一门非常著名的公开课《正义》,这门课在中国也非常流行。公开课上,他谈到富有阶层本身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有一个学生反驳道:“我之所以进哈佛,当然是因为我成绩优异。我成绩优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我的努力,你不能说是因为我继承了别的好的东西。”





这时桑德尔他直接回应一句:“努力这个东西,本身难道不是你继承的一个财富吗?”这个话的意思在《棉花糖实验》里也提到了,很多时候你愿不愿意去做一件事,很可能跟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有关。如果在你的眼中,这个世界是努力也没有什么报偿的,那你即便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也未必会去运用。

这就是一种世界观,如果这个学生认为,绝大多数事情其实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也就是说,努力就能够得到好的结果,那他就会愿意去尝试去付出努力,比如延迟满足。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效的,能够帮助自己改善,那他就更愿意去尝试。而在“习得性无助”的人的眼里,他们做什么其实都没有用,那还不如不去做。这种情况下,即便他有这个能力,他也不会去有动机去运行这个能力。





所谓棉花糖的结果更像是一个副产品,按实验设计者米歇尔的观点,棉花糖实验并不是反映儿童自控力的变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显示器,表现了儿童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最终起作用的是孩子的世界观。





你愿意选择怎样的世界观?


快乐的猪
这类人的特点是随性,喜欢及时享乐,对待人事物不会太过认真,充满快乐。认为生活其实不用做太多的东西,就顺其自然就好了。

顽强的狼
也可以叫做狼文化或狼图腾,认为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我们需要咬牙扛住苦难,现在肯付出汗水和泪水甚至血水,将来我们就会功成名就。

打不死的小强
小强们承认人生充满挑战,但不过给自己过多压力,认为只要玩得开心,投入到其中就好。至于他们到底能走多远,能不能功成名就不是特别在意,即使没有名利,他们也会拼命去活拼命去玩,尽可能的去发挥自己,因为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回到棉花糖实验上来,小孩在面对一个棉花糖的时候,他到底是能不能采取方法忍住,背后有一个动机和信念,就是值不值得去忍住。亲子互动直接会影响到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如果父母没有创造一种安全、值得信赖的关系,那么孩子会很难等待。就像《棉花糖实验》中所写,自控力的背后实际隐藏着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棉花糖实验本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但米歇尔在书中不断告诉我们,它想要告诉大家的不止是糖与成就的关系、提升自控力的技能,还有我们行动背后的动机和世界观。一切都从一颗糖开始,一直回到我们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的。

你眼中有怎样的世界,你就会选择怎样的生活。

如果用动物比喻人类的世界观,我觉得可以分为三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再去误导善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