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读完《文心》后

文/东风借周郎


写在读完《文心》后_第1张图片

距离上一篇关于清明的文章发表后已经有超过两周没下笔了,原因是觉得肚子里没货儿,写不出好作品,即便贸贸然写出点什么也觉得见不得人,怕闹了笑话。

想来也惭愧,原先是打算学人家日更的,但很快我就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没建筑材料,如何谈建房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回想我自高中毕业后的大学生活开始,到出来工作这么多年,已经许久没接触语文这门曾经还算拿得出手的学科了。写作那就更是很遥远的事儿了。虽然有点王婆卖瓜,但中学时期的语文确实是我蛮得心应手的科目,作文更是有过多次给老师拿到课上当范文讲解的经历。

可笑的是,当我决定在上尝试从一个单纯的读者向一个作者转变的时候,我是带着一点儿期望变现的私心的。我想大多数刚开始在这儿写作的人应该也有一点儿这样的想法。甚至我天真地想着凭自己以前那还算凑合的文字功底,写点文章应该就像喝一杯水那么简单吧。

可笑!荒唐!丢人!自视甚高!

很快我就发现事情远比意料中困难。最大的问题是我太久没认真系统地阅读了。特别是在踏入社会后,工作与生活上的琐事占用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没办法像学生时代那样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看书。严重缺乏阅读直接导致了自己在写作时“欲言又止”。

所以当看到别人信手拈来的文章总能有独到的观点,总像一把把利箭直穿读者的心脏,总能引起大伙儿的共鸣时,我只能在惊叹人家文笔犀利之余,羞于自己与人家的巨大差距。甚至于我觉得自己脑回路太久没用已经极端堵塞了,活像个不会思考的木头!

没错,我是还可以随便写一写的。但写出来的文章如同鸡肋,连自己都百般嫌弃,又谈何令这平台上的读者喜欢呢?我可丢不起那人。

写在读完《文心》后_第2张图片

人,总归要正视自己的不足。静下心来思考后我决定,索性不写,着重阅读,利用碎片时间认真去阅读。要让自己言之有物,唯多读书这一条路方能实现。

既然是想让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能有所改变,那就着重看这类有关读与写的方法论吧。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在民国时期编撰的《文心》,认为这真是我当前急需的良册啊!便在每日通勤时间里读,在如厕时间里读,在午休时间里读,将觉得对自己有启发的句段摘抄到自己的笔记,像久未谋面的良友那样去认真对待。

今天终于将连日来断断续续阅读的《文心》读完,心中觉得有所体会,便觉得可以记录点什么了。于是才敢动手将内心一点感悟写上来。

谈到《文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针对中学国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执笔写的有关读和写的书,书中用那个年代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叙述了学生与老师的日常交流,向读者讲述各类文体的阅读与写作细节,轻快易懂的文笔完全颠覆了传统方法类书籍刻板拗口的形象。

读完这本书,我不觉惊叹那个年代求学氛围的纯粹与严谨,学生乐于探讨问题,老师也乐于指点迷津。这即便放到现代学校,估计也是不存在的景象吧。朱自清先生在为这本书写的序中说道“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还将教学也打成一片,师生亲切的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本书不止在校学生应该品读,更是出来社会后的广大读者不在面前的良师啊。


写在读完《文心》后_第3张图片

要说连日来读书对自己的改变,那就是工作中表达更有条理性,思考问题更全面,公文邮件更加考究严谨了。阅读开始让我浮躁的内心得以沉静,更让我开始留心周边发生的一切。我开始喜欢这个变化,更乐于将读书的心得分享给周边的人。

读完此书,我摒弃了自己那点可笑的想变现的私心,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刨去自己身上急躁的心态,也学会了认真对待阅读,揣摩作者的技巧与动机,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意图,但愿能在喧嚣之外不断沉淀,厚积薄发。

眼前的黑暗似乎正渐渐有了点光亮。愿自己能在坚持中得到蜕变。治学需严谨,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读完《文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