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逻辑

在《眼科》书序言中发现:


权威逻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尽管配眼镜早已有专门的门店,但是几乎所有的人还是会认为医院更专业,入店的客人也会进门就给你一张验光单,以此甄别你是否专业!当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是坏事,先学眼科,知道所有眼疾的发病原理,再来了解验光配镜,最后解释近视原因给孩子们听,成就更专业的眼疗大师吧!

之所以感觉到这是一种"权威逻辑",是出现一个顾客时,我常常感到进来了一座医院!比如,客人说"医生说⋯",这个特指是个群体,立即让我感到无力!潜意识中,我们都觉得医生的权威无处不在啊!事实上,按序言中所述,眼科处理眼疾,屈光这种事就交给视觉师互相打吧,如果有一天,客户第一反应仅仅是在选择配戴眼镜的眼镜店和选择物理疗法的眼疗店之间徘徊,才是全民认知的进步吧!

这些年你们眼镜店都干了什么?为什么最后的验光全回到医院眼科了?

且不论配镜店的商业化操作是否害人害己了。从家长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客人也是不专业的客人啊!

比如孩子四岁,家长发现他眯眼看东西,立即送去医院眼科挂专家,排队挂号,排队散瞳,排队测试,最后给你一张看不懂的验光单,然后说先天散光,没有解决方案,回家注意点。通常这种情况,家长是无奈的,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吧?但是不对劲的绝对不是医生!在习惯性的权威感面前,几乎所有的家长选择了屏蔽疑问。结果就是等着大一点,配眼镜!

不客气地讲,我往往会想起一个搞笑段子:出门踩了一块东西,软软的,咖啡色,你怀疑是狗屎,蹲下来用鼻子闻一闻,没错了,真的是狗屎!你去医院给孩子点散瞳,跟蹲下来闻一闻,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权威逻辑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七月份阳光刺目,紫外线很强,一个四岁的孩子,如果懂得避光?

而散瞳是什么,其实就是让管理保护光线的虹膜麻醉,固定,让虹膜保持打开的状态,方便医生打光看到眼底状况。麻醉代谢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权威说影响不大,我们亲自见过散瞳后三个月看"眀暗灯"依然眼睛刺痛的孩子。

当然,医院的操作,医生要全面检查必须按这个程式,可是,当一个4岁的孩子,只是因为看电视眯着眼睛,为什么要去走这个流程呢?感冒后立刻全身体检,咳嗽了去拍心电监护的疯狂时期,我们都明白是过犹不及,无端提高了生活成本,而孩子的成本就是散瞳后畏光与眼底不知情的伤害,以及对将来要戴眼镜的预判。

我也是母亲,尤其讨厌这份外人的指手划脚,几乎孩子的每一个成长方面,我们必须首先成为专家,比如:孩子弹钢琴,我们要先了解价格,老师,老师特点,地理位置,将来比赛还是考级的一切细节,曲目,钢琴坐姿,甚至自己先学五线谱⋯所以,眼睛出状况,现在还有人来说,你一开始进眼科就错了,难免更为排斥。

我们只是需要用认知成本取代生活成本,视觉环境就是变了,我打赌你是透过蓝光,在手机上看到我的文章,而你能看完这篇文章,阅读量也不小吧!所以,你想想,我们的眼睛承受了科技进步多少的副作用,而这个认知必须要知道,因为只能如此,也是以时俱进的项目吧!

物理疗法,针对没有病变的屈光问题,被大量事实证明是有作用的。这个权威逻辑应该是:当屈光出现状况,先做物理疗法,学习科学用眼,解决了大部分真假近视和散光问题,防控视力的恶化发展!筛下的一小部分,才用矫正方式来干预,我指的是戴眼镜!至于眼科,其实与屈光问题真的不是一件事,除非发现屈光偏差是因为眼部器官的疾病!

科学性才是关键!提出自己的观点难免会被背后扎刀,来吧!当然,更欢迎大家提出更专业的观点,共同努力,减免生活成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权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