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眼里《道德经》(18)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牧童眼里《道德经》(18)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道德经》第三章赏析

版本一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版本二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显而易见,两版本上的原意几近,而译文却大不相同。于此,牧童有必要介绍一段传说故事。说黄帝的世孙尧在古唐执政,欲破帝位嫡传为让贤,于国内访贤。一日到一地访一贤者,众谓贤者“尧来,何不迎”贤者回“食吾食,衣吾衣,与之何,迎何?”尧闻之悄逝。从不解,问之,曰“无为而治,贤者不为矣”。后来不惜让女儿娥黄女英嫁于舜做“间谍”考察舜,终,舜显才,尧禅位于舜。或许这个传说有助于读者对《道德经》第三章的理解。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牧童眼里《道德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