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中也能“收获”

今天把孩子吵了一顿,而且自己特别气。吵了孩子就懊悔,想起来中午那样子真的很“可怕”,这种行为就像脱了缰绳没有驯服的马。

先把事情捋一捋:

1:孩子要求中午买鞋(让老师通知我中午接她),可是事先已经约定我负责上午买好晚上她试穿的。

(情绪产生,抱怨孩子不按计划+天气下雨)

换位思考:她可能特别想穿上新鞋抑制不住(包括自己也有抑制不住的时候)。

2:在买的过程去了几个店,准确的说逛了5个店,孩子都不满意(情绪产生,抱怨孩子太挑剔。)

换位思考:她可能有自己的审美目标,每个人都不一样的。自己的审美不能让孩子也和自己的相同吧!

3:逛店在我的要求下结束,心中就把前面产生的情绪带到了要求结束的话语中。当时我的表情可能是拉这脸,情绪已经显示在脸上。说不在继续逛实际也是没有挣得孩子的建议,应该当时的口气是决定性的,使孩子没有发言的机会,孩子可能根据我的脸色不敢说什么。

换位思考:孩子又想穿新鞋不想放弃,又不敢表达心中真实的想法。

4:淋着雨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抱怨情绪,没有说出来(脸上已经很明显)。

5:回到家让孩子把衣服重新洗洗孩子不耐烦,还讲出自己的理由(一直脸都是拉着的,心中认定孩子是因为没买到鞋才这样。心中情绪马上上来,抱怨孩子不体谅自己,自己淋着雨陪她逛街,没有对我有一点感激的语言)。我不认同她的理由这是导火索把我之前的情绪全部翻出。还牵扯出对孩子学习态度的不满。

发现:孩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孩子分析问题的好机会,让我的情绪把孩子打压了下去,也不知有过多少次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能和孩子在一起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想想都心痛每天都让孩子这么憋屈。

换位思考:因为心中的委屈孩子就高兴不起来哪还有体谅妈妈付出的时间与精力。

总结:总是把情绪和事情一起表达,孩子实际接收的信息有点混乱,最重要的是缺少沟通。

改正错误:加强沟通质量

家长抱怨孩子不理解父母,不心疼父母。父母心里难受。

实际情况是父母就没有把自己的想法给孩子说透,孩子接收的信息基本都是父母的抱怨和情绪化的教育。

沟通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能了解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接收到父母的价值观。

锻炼自己情绪和问题分开表达,或是解决问题时只专注问题本身必须把情绪分开。

凡事都有双面性,疯狂发飙也不例外。

能在“气”中反思,发现事情本身,这也是成长的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气”中也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