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面点流派 - 草稿

中式面点流派

中式面点即中国面点。在中国烹饪体系中,面点是面食与点心的总称,饮食业中俗称为“面案”或“白案”

中式面点是以面粉、米粉和杂粮粉等为主料,以油、糖和蛋为调辅料,以肉品、水产品、蔬菜、果品等为馅料,经过调制面团、制馅(有的无馅)、成型和熟制等一系列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等风味特征的各种主食、小吃和点心

在面点制作中,用作坯皮的原料极为广泛,有面粉、米粉、山芋粉、玉米粉、山药粉、百合粉、荸荠粉等。加之辅料变化多,配以各种不同比例,不同的调制方法,形成了疏、松、爽、滑、软、糯、酥、脆等不同质感的坯皮,突出了面点的风味。

中式面点的流派

在北方,主要有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面点流派;在南方,主要有扬州、苏州、杭州、广州、四川等面点流派。

一、北方风味

1.首善之地的北京面点

北京为元、明、清三代都城,京式面点的典型品种有抻面、都一处烧卖、狗不理包子、清宫仿膳的肉末烧饼、千层糕、豌豆黄、艾窝窝等,都各具特色。

2.豪放精致的山东面点

山东面点在《齐民要术》中多有记载。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清代的山东面点已经成为中国面点的一个重要流派。

山东面点原料以小麦面为主,兼及米粉、山药粉、山芋粉、小米粉、豆粉等,加上荤素配料、调料,品种有数百种之多。而且制作颇为精致,形、色、味俱佳。例如煎饼,可以摊得薄如蝉翼;抻面抻得细如线;馒头白又松软等。特色面点有很多,如潍县的“月饼”(一种蒸饼)、临清的烧卖、福山的抻面、蓬莱的小面、周村的烧饼、济南的油旋等。

3.秦腔古韵的陕西面点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陕西面点在周、秦面食制作的基础之上,继承汉、唐制作技艺传统而发展起来的。盛唐时期京师长安的面点制作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属于“北食”。其后由于朝代的更替,都城的变迁,陕西面食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一直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流派。

陕西面点是由古代宫廷、富商官邸、民间面食等汇聚而成,用料极其丰富,以小麦面为主,兼及荞麦面、小米面、糯米面、糯米、豆类、枣、栗、柿、蔬菜、禽类、畜类、蛋类、奶类等,加上调料,品种上百。陕西的“天然饼”,“如碗大,不拘方圆,厚二分许,用洁净小鹅子石衬而馍之,随其自为凹凸”,具有古代“石烹”的遗风。其他如秦川的草帽花纹麻食、乾州的锅盔、三原的泡泡油糕、岐山的臊子面、汉中的梆梆面、西安的牛羊肉泡馍等。

4.三晋之地的山西面点

山西古代为三晋之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山西境内曾出土过春秋时期的磨和罗,是为当时流行面食的佐证。即便是现在,面食也是三晋百姓离不开的主食,已经成为三晋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山西面食流派的形成与山西地方特色原料密不可分。如汾河河谷的小麦、忻州出产的高粱、雁北出产的莜麦、晋中晋北出产的荞麦、沁州出产的小米、吕梁地区出产的红小豆等,都是面点的主要食材。调配料方面也有山西老陈醋、五台山的蘑菇、大同的黄花、代县的辣椒、应县的紫皮蒜、晋城的大葱等。

山西面点用面广泛,制作不同的面食,使用不同的面。有白面(面粉)、红面(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和玉米面等,制作时或单一制作或三两混作,风味各异。具体品种有刀削面、刀拨面、掐疙瘩、饸饹(河漏)、剔尖、拉面、擦面、抿蝌蚪、猫耳朵等;吃法也是种种不同,煮、蒸、炸、煎、焖、烩、煨等都擅长,或浇卤,或凉拌,或蘸佐料,花样百出。

二、南方风味

1.淮左名都的扬州面点

扬州是历史上的文化名城,古今繁华地。“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正是昔日扬州繁华的写照。悠久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富饶的物产,为扬州面点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扬州面点自古也是名品迭出,据《随园食单》记载,扬州所属仪征有一个面点师叫肖美人,“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其时是“价比黄金”。又如定慧庵师姑制作的素面,运司名厨制的糕,亦是远近闻名。经过创新,不断发展,又涌现出翡翠烧卖、三丁包子、千层油糕等一大批名点,形成了扬州面点这一重要的面点流派。

扬州面点品种相当丰富,《随园食单》《扬州画舫录》《邗江三百吟》等著作中都有记载,后人总结有《淮扬风味面点500种》等。

扬州面点制作的精致之处也表现为面条重视制汤、制浇头,馒头注重发酵,烧饼讲究用酥,包子重视馅心,糕点追求松软等,其中“灌汤包子”的发明是扬州面点师的重要贡献。

2.江南名城的苏州面点

苏州为江南历史名城。傍太湖,近长江,临东海,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饮食文化自古发达。

苏州面点继承和发扬了本地传统特色。据史料记载,在唐代苏州点心已经出名,白居易、皮日休等人的诗中就屡屡提到苏州的粽子等,《食宪鸿秘》、《随园食单》中,也记有虎丘蓑衣饼、软香糕、三层玉带糕、青糕、青团等。

在苏州面点中,有一特殊的面点品种——“船点”,相传发源于苏州、无锡水乡的游船画舫上。其品种可分为米粉点心和面粉点心,均制作精巧,粉点常捏制成花卉、飞禽、走兽、水果、蔬菜等,形态逼真。面点多制成小烧卖、小春卷及一些小酥点,大多小巧玲珑。“船点”可在泛舟游玩时佐茶之用,也可以作为宴席点心准备。

苏州面点比较注重季节性,如《吴中食谱》记载“苏城点心,随时令不同。汤包与京酵为冬令食品,春日烫面饺,夏日为烧卖,秋日有蟹粉馒头”等。

苏州面点又以糕团、饼类、面条食品出名。苏州的糕用料以糯米粉、粳米粉为主,兼用莲子粉、芡实粉、绿豆粉、豇豆粉等,各种粉或单独使用,或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苏州糕重色、重味、重形。苏州的团子和汤圆制作精美,例如“青团”色如碧玉,清新雅丽。苏州的饼品种也多,其中最出名的为“蓑衣饼”。此外,苏州的面条制作也精细,善于制汤、卤及浇头,枫镇大面、奥灶面等都是名品。

3.三吴都会的杭州面点

杭州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南宋时面点品种数以百计,影响很大。由于杭州风景秀丽,商业繁荣,饮食文化发达,面点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杭州的面点在用料、成型方法、成熟方法、风味上均有特色。用料上以面粉、糯米粉、粳米粉和糯米为主。糯米粉常用水磨粉,糯米常用乌米。成型方法常用擀、切、捏、裹、卷、叠、摊等方法,尤其擅长模具成型,如“金团”,就是先以米粉团包馅,然后放在桃、杏、元宝等模具中压制成型。成熟方法包括蒸、煮、烩、烤、烙、煎、炸等。风味上有咸有甜,追求清新之味。袁枚的《随园食单》和钱塘人施鸿宝写的《乡味杂咏》中都有数十种杭州面点介绍。

另外,杭州面点季节性强。春天有春卷,清明有艾饺,夏天有西湖藕粥、冰糖莲子羹、八宝绿豆汤,秋天有蟹肉包子、桂花藕粉、重阳糕,冬天有酥羊面等。

4.岭南风味的广东面点

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富饶。广州长期以来作为珠江流域及南部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饮食文化也相当发达,面点制作历经唐、宋、元、明至清,发展迅速,影响渐大,特别是近百年来又吸取了部分西点制作技术,客观上又促进了广式面点的发展,最终广东面点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面点流派。

广东面点品种多。按大类可以分为长期点心、星期点心、节日点心、旅行点心、早晨点心、中西点心、招牌点心、四季点心、席上点心等,各大类中又可按常用的点心、面团类型,分别制出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款式繁多、不可胜数的美点。其中,尤其擅长米及米粉制品,品种除糕、粽外,有煎堆、米花、白饼、粉果、炒米粉等外地罕见品种。

广式面点馅心多样。《广东新语》中说,“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之”。馅心料包括肉类、水产、杂粮、蔬菜、水果、干果以及果实、果仁等,制馅方法也别具一格。

广东面点制法特别。广东面点中使用皮料的范围广泛,有几十种之多,一般皮质较软、爽、薄,还有一些面点的外皮制作比较特殊。如粉果的外皮,“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猪脂润之,鲜明而薄。”馄饨的制皮也非常讲究,有以全蛋液和面制成的,极富弹性。此外,广式面点喜用某些植物的叶子包裹原料制面点,如“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饭。”

此外,广东面点季节分明。广式面点常依四季更替而变化,浓淡相宜,花色突出。春季常有礼云子粉果、银芽煎薄饼、玫瑰云霄果等,夏季有生磨马蹄糕、陈皮鸭水饺、西瓜汁凉糕等,秋季有蟹黄灌汤饺、荔浦秋芽角等,冬季有腊肠糯米鸡、八宝甜糯饭等。

广式面点代表性的品种有虾饺、叉烧包、马拉糕、娥姐粉果、莲蓉甘露酥、荷叶饭等。

5.天府之国的四川面点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周围重峦叠嶂,境内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四川面点源自民间。巴蜀民众和西南各民族百姓自古喜食各类面点小吃。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地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品种丰富的粮食和调辅料为四川面点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宋时期,四川面点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出现了许多面点

品种,如“蜜饼”、“胡麻饼”、“红菱饼”等,“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经过元明清几百年的发展,四川面点发展逐步完善,自成一派。

四川面点用料广泛,制法多样,既擅长面食,又喜吃米食,仅面条、面皮、面片等就有近几十种;口感上注重咸、甜、麻、辣、酸等味。地方风味品种多,代表性的品种有赖汤圆、担担面、龙抄手、钟水饺、珍珠丸子、鲜花饼、小汤圆、提丝发糕、五香糕、燃面等。

除此之外,尚有清真面点,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如朝鲜族、藏族等地的风味点心,虽未形成大的地域体系,但也早已成为我国面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在各主要面点流派中,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式面点流派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