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骨干研修班第四次培训学习心得(第三组)

本次培训黄秋发、叶淑娟请假,张茜未参加会议。

(刘小蔚)

      本次培训主题中“接地气”与“研究”两个词语的矛盾,很快速地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让人感到亲切、好奇,加上戚博士精彩的讲述,在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里,我们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研究”并不高大上,“研究”就是生活本身,这句话给了我比较深的印象。戚博士说,我们说出来的东西远远比我们知道的少得多。而现实中我们可能迫于职称要求、领导号召或是其他的客观原因,被动地去“研究”,我们以为研究思维离我们很遥远,却不知道他可能是夫妻间的斗嘴,可能是上下班乘车的困扰,可能是小朋友间的“分梨”活动。凌驾于生活之上的研究只是漂亮的、震撼的形式主义,只有解决了问题的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实质主义。

      此外,戚博士还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研究为我们说明了研究最基础的方法:比较与观察,运用这两种方法能让我们更好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到更精准科学的结论。

      研究,也是“盲人摸象”。探究的过程就是极力地触摸未知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研究者其实都在“以偏概全”。想到这,我也有了更多做研究的信心,想要行动起来,去做接地气的研究!

(蔡燕妮—一切行动皆研究)

      戚务念教授深入浅出的道出做接地气研究的秘密:发现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对于教育领域而言,更多的研究是针对改造世界,采取一些措施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进行一些正面的干扰,帮助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纵观行动研究法、数据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比较和观察这2个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举例《如何分最后一块西瓜》的研究过程及剖析,从而感受到不同思维、不同角度的看一问题,就像是盲人摸象似的在某一领域行进。

      学校里的研究是针对人的研究,从实验的变量、实验班、对照班来看,变量是不可控因素,如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研究,2个平行班,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进行授课一段时间,但学生在成长,男女生比例不同、家庭情况不同等因素,这些都是不可控的,故学校的里的实验研究更多的是准实验研究,通常需要采取前测、与后测,对提出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中检测,用不同的行动进行学习干预,最终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其中最后的成果不仅仅只是论文,也包括教学反思、记录、日志、观察笔记、作品等形式,只要是在实践过程中的产生,都算是成果。这样的思路,一下子把我们平时做的东西变成了研究成果,让研究接地气了。

(陈希思)

      2018年12月11日下午,我与同事一行来到清湖小学参加龙华区原村办学校教科研骨干专题研修活动(第四场)。今天天气虽有些寒意,但学习热情不减,精彩在继续。

      本次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来自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戚务念博士。今天他以一线教师怎样做接地气的研究为题,给我们阐述有关做研究的相关知识。总体而言,本次讲座很实在,很有层次又有深度。这些有效的促使我去思考,例如在今后的研究中立题、选题。

      戚博士以深入浅出的言语,向我们阐述了当今研究的整体印象,同时也道出了研究所存在的误解。这一开始就给我当头一棒,似乎敲醒了我。他指出:“研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是在我们生活本身”。他采用丰富的案例分析给我解读研究具体的实操性和应用性。讲座过程中也可看出戚博士严谨的工作态度,每当他讲到一个主题之后都会进行及时的小结。

      从戚博士的讲座中收获更大的是,做研究时可通过比较和观察这两个最基础的研究方法去入手。他认为“货比三家”等比较的方法、以及陌生化,内外交织的视角等听、问、看的观察,都可以成为有效的研究路径。他通过孔融让梨等多种案例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同时他又以如何进行研究选题,怎样呈现研究成果向我们指点迷津。选题的新意性,注意从“话题”到“问题”的转变。并提醒我们在选题时,题目要大一些,而在自己在写论文时题目要小一些。在成果呈现的形式上,他的讲座更是让我眼界大开,他指出:“成果呈现其实可以是任何文体,可以是议论文、说明文、教学反思、日记等形式”。这对习惯了以研究报告或论文为呈现方式拓宽了一条明道。

      戚博士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我在研究这一中领域中有了一丝清晰的脉络,当然这还有赖于我在日后的工作进一步去厘清,并加以实践。连续几期的培训学习活动,一个个模块的学习,就像玩积木一样,它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立体的思维,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动手去做。这样才能在做中学,在学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吴玉铃)

      教育科研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老师的研究困惑主要体现在不知道选择或利用哪些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至于最后选择的方法其实并不适用于自己的课题又或者在使用方法的规则和限度上出错,导致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所以,戚博士的《一线教师怎样做接地气的研究》,抓住了“观察”和“比较”两种研究方法,并用生动翔实的案例进行具体的指导的确令人受益匪浅。

      教育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教育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等等。所谓的“观察”和“比较”并不是以上几种研究方法之外的第九种、第十种方法,而是对这些研究方法的一种“共性”的提炼和高度的概括。这正是戚博士的讲座最有启发性的地方。在实际的教育研究中,我们仍然要根据自身课题的需要,去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只是在操作过程中要突出“比较”在科研中的地位,避免让研究成为一家之言和自说自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研骨干研修班第四次培训学习心得(第三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