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小姐,不能有感觉了再接客

文/余金秋

很多作家说过类似的话:身为一个作家,不能有灵感了再写作。

关于阅读

最理想的读书环境,应该是安静、舒适的,烟斗咖啡也都齐备,最好阳光能透过落地窗洒在木地板上,或者是光着脚,或者是穿着宽松的衣服躺着或者席地而坐。这只不过是对阅读一种不切实际的想象。有这样的环境当然很好,不过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反过来的,喜欢阅读,才会去创造那些环境。很多人会觉得,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就装一个能安静阅读的书房,实际却是,等有了这样的房子,也不会因此爱上阅读。对于读书的环境,其实并不重要,有好的环境,当然是锦上添花,没有,愿意读书的人一样不会停止阅读。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不要等到某一天,而是立刻,马上找一本能读得下去的书开始阅读。对于读书这个事情,我逼了自己好几年,因为学的是计算机,总觉得跟机器交流始终还是差点什么,开始有了博览群书的愿望。跟很多人一样,读书绝不亚于减肥,是常年排在最前面想去做的事情,结果是若干个破釜沉舟的计划都无疾而终。我个人的经验是,经常买书,经常去看别人读什么书,在床头上堆一堆书,办公室也放,坐车等人读文章,一开始假装是个很喜欢阅读的人,时常还在微博空间晒阅读书笔记。时间长了,培养了阅读的语感,读书不犯困,有了一些读书的方法,自然而然喜欢阅读。慢慢培养阅读的习惯,就不再是一件艰难的事。

关于写作

蒋方舟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已经是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了。她对写作的态度是,“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对于写作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这是一个灵感性的工作。等待灵感降临,或者思考有了结果,然后倚马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村上春树为了写作,卖掉了自己的酒吧,训练跑步,用他的话来说,写作需要有很好的体力支撑,尤其是写小说。张家玮谈写作,“写过东西的人都知道:真坐下来去写,由于和斟酌的时间居多,敲键盘的时间少。人会不断给自己找理由:没找到节奏感啦,没灵感啦,不满意啦,如此云云。一个简单的办法,每天趁着发呆时,想你当晚要写的东西。晚上到家开始写作,很流畅地把自己想写的倾吐出来,周而复始,良性循环。就会找到自己最适合写作的时间----哪怕不稳定,会每天都想写点什么,还可以避免仪式化和拖延症。”大致如此。我不知道别的作家是怎么写作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都不会是等有了灵感,再去写作。我个人的经验是,想到一句话,一个念头,就可以写,或者很多时候,是写着写着才会出一些东西。至于写成什么样子,可以慢慢培养,语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写出不朽。

关于工作

我以前常抱怨公司体制人情,工资低,没法立足。后来想想也不能这样,要么走,要么留下就好好工作。去年年末面试华为通过,准备辞职回家过年,年后就走。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走成,倒是换了工作,不是因为对原来的单位或者工作不满,相反,那是一个温暖的团队,只是我觉得能做的事情少,心里发慌,不希望未来十年跟现在一个样子。对于工作的原则是,不喜欢也要做好,或许做得好,也就有了机会。这次换工作,就是因为在原来默默无闻的岗位做好了,也才有了这次机会。

关于学习

初中家里穷,上学困难,常常是读完一学期才把学费交完。班上老师对我都很好,每个月月考都会有老师把我叫到家里批卷,然后给我做好吃的。那时候真是,心无旁骛,一心为学。可能年少无知,不会设想太多,不知道以后高中会怎样,大学会怎样,工作会怎样。也因为没钱潇洒,只能好好读书学习,结果是一路考了市里最好的高中,后来也上了还算过得去的大学,有幸在北京混了4年。初中的时候打工潮兴起,进城回村的人都打扮时髦,村里的小伙或姑娘们大多初中毕业或者没毕业就出去了。农村也多读书无用的观念,常听到的声音是,考得了大学,也读不起,读了大学也不分配工作。事实证明是,考上大学,可以很简单就申请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读轻松读完。不是为比较显出优越感,只是觉得读书学习的年纪,就应该好好学习,把作为学生应该做的和能做的做好,不管在条件好的学校还是差的学校,虽然人的出生不一定平等,但很多机会确实是只有努力去争取,才会有。现在工作了,还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越往前走,也越觉得开阔,所幸没有走进死胡同。

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可说,总之就是不要等到有一个好的环境才去阅读,有了灵感才去写作,有了好的心情才工作,有了钱才爱老婆家人。很多事情,都是做着做着,才有出路,豁然开朗。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为一个小姐,不能有感觉了再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