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高手爆发时成长法则
学会调用底层逻辑,选择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来化解困局和压力;当使用对了方法,我们的时间投入产出性价比就会快速升高,今天的重点就是这套工作上的思维方法。
首先:最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和界定问题
在学校时,老师最常说的就是好好读题,先看懂题目
司空见惯的事物里往往有可能藏着自我未察觉的思维盲区,认知成长的过程:有很大部分是对过往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概念进行重新解读、创造和运用的过程。
先想清楚到底要干什么再动手。
第一部分:公式思维(或称等号思维)
通过建立数学公式,界定影响问题的各项因素及因素的重要性
把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公式化、量化处理过吗?
举例:工作第一年提薪50%= 30%专业知识能力+ 40%工作态度+ 30%老板对自己的包容度
通过公式,了解为了达成左边的结果,右边的影响因素有什么,这可以让原本抽象模糊的认识变得更具体清晰
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建立公式的益处:
1.右边的因素真的足以构成左边的成绩吗?以此倒逼自己更客观认识自己所处与的环境,公式可以一点点完善。
2.当环境发生变化,可以通过公式发现等式中的一项因素发生变化,知道自己应该提升哪几项因素来保持公式的成立。这可以让我们理性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
3.定期评估公式,意味着我们需要定期评估自己,数字可以让我们更冷静中立的面对自己。理性思辨
4.锻炼抽象画思维,提升总结、提炼、归纳规律的思维能力。很多大咖都喜欢用公式来阐述一个理念
比如吴军说,“成就=成功率*事情的量级*做事的速度”
比如刘润说,“财富自由=(本金+收益率)^时间-欲望”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寻找各项因素之间是如何关联并达成平衡,然后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简练直白的表达
等价意识
第二部分:“先人后事”思维
别名“利益相关者分析”
当界定问题时,如果就事论事看不清,那么我们可以来看人:从与这件事有关的人的角度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本
训练自己思考:谁导致问题产生,谁将对结果最敏感,谁是关系比较远的,谁是将第一个收到波及的;这些人中,当前环境下,谁对你最重要,谁是暂时可以不用顾虑太多的,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的行动将更准确。
做出在当前环境下的最优选择
工作场上一个学会“对人不对事”,这里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做一件事总是为了满足与人相关的目的,比如:培养人,招揽人,寻求与人的合作,帮助人,讨一个人的喜欢,如果把事解决了,把人气走了,得不偿失
2.所有的问题,说到底都是人的问题,人产生问题也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追根结底是在处理与人的关系,人是最终极的目的。由此可见人际敏感度的重要性。DISC
三:反证思维
我们在界定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尝试想象,如果一件事我正面思考,没有任何头绪,不知道该不该做、该怎么做;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会怎样?利弊如何?如果有弊端,我要怎么做这件事,才能防止弊端的发生?
损失厌恶心理
我们在想象如果不做会受到怎样的损失时,往往比思考如果做了会有怎样的收益,表现得更敏感,想到的答案也会更具象。
此外,由于我们在界定问题阶段,就已经做过了悲观的预期和计划,这就为后面阶段,大脑愉快、乐观地执行,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搭配使用查理芒格的“10:10:10”的思维模型:如果不做这件事,10分钟后它会带来什么影响,10天后,甚至10年后又会如何?
把时间轴拉长,站在更前瞻的角度去评估一个问题或一个决定,这个时候,由时间带来的放大效应,会帮我们更明显的感知到它的影响,从而更准确的认识一个问题。
四:“为什么”思维
不要错把手段当成目的,把时间花在了“不是问题的问题”上。搞清楚老板的目的
没搞清楚为什么前别动手,站在全局观上先思考清楚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一项思维能力是:在开始做事情之前,把目光放长放远,想清楚为什么;在开始做后,把目光收回来,专注于眼前要处理的事,不管这件事本身有多复杂。
受限于当前认知水平,知道要问自己为什么,却苦于找不到为什么的答案,此时:1,求助认知水平更高的前辈或领导;2,用前面的三个思维来启发自己,进一步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