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之前,我从书名判断这本书一定是针对工作写的,如果放在办公桌上,有幸让老板瞄到了,应该是一件好事.但读完后,我才知道,这里的工作是一种泛指,并非仅仅是工作本身,相反,它看中的是工作以外的时间,因为只有这部分时间才是自由的,可以任意享用的.
这本书读起来有些难度,我指的是阅读速度方面.因为它不像<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那样脉络清晰,而且小标题的翻译容易让人迷惑.如深度工作的意义和深度工作的价值被分别列为两章的标题,但大部分中国人看来,这两个词几乎可以互相被替代.但很明显,这两张内容完全不同.另外,有些地方的翻译不太符合中文表达(看到原句,举例说明).
尽管如此,我还是花3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其实就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为什么要深度工作;另一部分为实践,如何深度工作.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论述深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并分别从神经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证.他认为我们现在的文化和环境并不利于深度工作,因此深度工作非常少见.但如果想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赢家,要么是那些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的漂亮且有创造性的,要么是在所有行业中最优秀的,要么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但无论哪种,都要依赖于深度工作.只有深度工作,才能帮助我们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当然,前提是要全情投入,并不断从外界得到反馈,同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深度工作还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然而,现实生活中,深度工作却非常少见.当下,社交媒体泛滥,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把大量时间留给了我们认为能学到"知识"的网络.同时,对优秀标准的度量缺失也让人们陷入了一种所谓的忙碌中,认为忙碌就代表生产力,正所谓"经理栖居于一片迷茫的精神领地,受冥冥中难以捉摸但必须应答的命令趋势而焦躁不安.然而,这是工业时代的标准.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不能用工业时代的标准衡量.第三当下的连接文化.即时通讯的兴起,移动设备的盛行等都创造了一种"我们需要随时保持连接"的文化,并因此经久不衰.人们更倾向于在有问题的时候立刻得到答案,这样就可以让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如果无法得到这样迅速的响应,我们就需要做预先工作计划,要更有条理性,要保持注意力,并等待所提要求被达成.显而易见,后者会让我们的日常工作变得更艰难,尽管从长期看会有更让人满意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最小阻力原则,意即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因此也造就了我们队互联网的膜拜.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自以为是的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再做探讨.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神经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证.首先,作者认为我们的大脑根据我们所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如果我们每天都关注的是网络,电邮等浮浅事物,我们会让大脑形成固定印象:生活中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而当失去关注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浮浅工作带来的影响.但深度工作截然不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深度工作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心流能产生愉悦.哲学角度的论述基本是围绕手艺人的工作进行的.手艺人的工作是神圣的,他的技法也许会陈旧,但他的匠心却用于值得尊重.当然,我们不是要找一份稀缺的手艺人工作,而是要用手艺人的匠心和态度等少有的方式完成我们的工作.这样的深度工作会让令人心烦意乱的工作变成令人满意的一件事.
不知道上面这些理论是否已经说服你要进行深度工作. 如果是,那作者一定很开心.如果不是,那请买书来自己看,可能是我的书评写的不够到位.下面就来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深度工作.首先要选定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作者列出了四类:1. 禁欲主义哲学2. 双峰哲学 3. 节奏哲学 4. 新闻记者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无需赘述,就是完全把自己隔离在世外桃源进行工作,忽略任何干扰.很明显这一点对大多数人都行不通. 双峰哲学是将事情和场景分为两类,对于需要深度工作的事情,采取禁欲主义哲学的方式,对于其他事情,则和大多数人一样.节奏哲学是用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而新闻记者哲学是作者力推的.它的主旨是竭尽所能压缩更多深度工作时间, 从而完成更多工作.选定深度哲学后,最重要的是将他们习惯化.能够拒绝任何打扰, 并像经商一样执行.我想普通人和天才最大的区别就是执行力.我至今没有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只会纸上谈兵.说起大道理来一套一套,但却不能持续坚持.如何像经商一样执行,作者也给出了四个建议或者四大步骤:1. 关注点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2. 抓住引领性指标 3.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4. 定期问责.
深度工作的准则二是拥抱无聊.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并通过相应的技巧和练习提高自己的专注度.比如:从专注中规划出偶尔的分心,重新编排大脑,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有成果的冥想和记住一副牌.其中有成果的冥想最吸引我.我知道冥想可以提高专注力,当然不是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前文你也看到我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我的这个结论是基于我的阅读,我从书本中阅读到的很多名人的经验.但有成果的冥想这个说法我的确有些迷惑.有成果的冥想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准则三是远离社交媒体.作者并不否定社交媒体和高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和效益.但同时,他也强调,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便利和效益就对这些工具顶礼膜拜,认为他们没有缺陷,不去衡量其利弊.他认为社交媒体打破了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让人们错误的以为社交媒体的反馈能说明自己的重要性,能为自己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支持.但事实是这些和决定你的成功与否和幸福与否没有正相关.所以我们要戒掉社交媒体,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准则四是摒弃浮浅.收发电子邮件,在社交媒体刷脸等等我们认为的工作其实只是浮浅的工作.深度工作是非常耗神的,会将一个人的能力推向极限.每个人都要进行深度工作.为自己每天的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都做好计划.当然做好计划不是要对该计划忠贞不变.而是要考虑产出的最大化.还要定量分析每项活动的深度.并争取在5点半前结束工作,争取工作的高效性. 5点半前结束工作,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