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从入门到放弃,看《亲密关系》就对了(1)

作为一个谈恋爱新手,单身老手的麒麟臂成就持有者,一个人静下心来,最经常想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别人成双成对,我就单下来了呢?

我并不是第一个有这样疑问的单身狗,所以呢,网上针对恋爱的各类文章、各种建议,那叫一个多。经常刷微博,时不时能看到类似的文章上热搜。比如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在微博热搜看到的「情商高的 10 种表现」。

谈恋爱从入门到放弃,看《亲密关系》就对了(1)_第1张图片

且不说这类简单的行为列举是一种因果倒置,就算把这 10 种表现学的溜溜的,能否提高情商,得到他人「情商高」的评价,还是个未知数。

除了技术含量较低的总结型文章,还有一种是专家型的。不少有恋爱方面困难的同学,都曾看过一些网上情感专家的文章。有些人对此深信不疑,有些人对之嗤之以鼻。虽然有些专家我个人对他们十分佩服,但我总有一个疑问:这些专家的案例分析对我而言,基本没什么鸟用。在对个案涉及「怎么做」方面时,某些专家们更多的是给出个人的看法,而非有理有据的办法。

当我问「怎样才能找到女朋友」的时候,我并不想听专家说,「你这样子就别痴心妄想追求女神了」。而且,看完了那些案例,虽然大多数是奇葩的个例,但我的内心就会腾起单身狗的骄傲:你们可劲儿折腾吧。

古人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既然想拿现成的没办法,那我就只能自己打怪练级搞装备了。古人还有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只要我搞懂了怎么谈恋爱,那么,学成了之后,还不是多了一个情场杀手。嘿嘿嘿。

于是呢,我就拿起了接下来我要讲的这本书,《亲密关系》,好好学习学习。

市面上有不少教你谈恋爱的书,比如我在看《亲密关系》之前,我就先看了阮琦老师的《魔鬼约会学》。在同类书籍中,阮琦老师的书,个人觉得三观较正,提到的技巧有足够的借鉴意义。但如果在「撩妹技术」中,《魔鬼约会学》更注重的是表层的技,薄薄的一本书,经过个体差异过滤后,能用在自己身上的也就屈指可数了。

而《亲密关系》就不同了,它是一本综合了研究报告,成体系的书。看完之后,我受益颇深。这本书有点厚,可以说的内容也相对较多,我选择拆分每一个章节,提取其中我认为重要的点来说。

先说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一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那边是「依恋模式」。依恋模式是从「回避亲密」和「担忧被抛弃」两个维度区分,人们处于亲密关系中为何会如此表现的统称和归纳。

一共有 4 种依恋模式,分别是:

安全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忧心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人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

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看到依恋模式的区分,我首先想到的,是基于我极其有限的感情经历,我是什么类型的呢?当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个人偏向是安全型的。是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界定,那就是处于亲密关系中

但不是说,没有处于亲密关系中,就没必要了解这个。

依恋模式和人际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而非单向的依恋模式影响你的人际关系。拿疏离型举例。当今的未婚青年中,可能有一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他们的依恋模式让他们选择离群索居。疏离型的人虽然不想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也会有人愿意尝试和疏离型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但一次次的碰壁让大部分人疏离,先前建立的关系也有可能因为疏离而走向解题。

也就是说,觉察了自己的依恋模式,当你处于亲密关系中,就不要被「习惯成自然」的依恋模式牵着鼻子走了。

依恋模式来源于对婴儿的研究,一种相对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它的提出,在于了解自己是哪种模式。在这之后,你就没救了?疏离的一辈子都这个鸟样子了?当然不是。依恋模式说白了,是一种人处理亲密关系的一种习惯。它就像你吃东西,喜欢把好东西最早吃了还是放到最后吃一样,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这就给我提了个醒:不谈恋爱你扯这些没用。不对,当觉察自己处于非安全型的模式中,应该想办法调整自己的依恋模式。

扯完了依恋模式,接下来说说第一章中另外一个重要内容:个体差异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亲密关系中,独特不仅是依恋模式的不同,还有个体特征上的差异。比如异性恋中,一方是男性,一方是女性。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还有刚才提到的《魔鬼约会学》,都反复向读者(作者深知自己的读者大部分是男性)提到,女人跟男人完全不一样,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

在没看《亲密关系》时,我对这个观点是深信不疑的。在《魔鬼约会学》中,阮琦老师提出了「男性思维」和「女性思维」的概念。从这俩概念而下,他不断强调追求女生,大多数女生会用女性思维和男方聊天。有时候会出现男性思维,但出现的时候大多是糟糕的,而女生用女性思维和男性聊天时,那就是一个好兆头。

当时我看到女性思维的概念和怎样聊天才是女性思维时,内心一阵激动啊,仿佛找到了真理。但其实,真正的探究下去,正儿八经的学术并不会用这样的词汇。在《亲密关系》中,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工具性和表达性的表述,没有男性思维和女性思维的性别刻板偏见。

举个例子。网络上会看到女性和男性的聊天记录,男性只根据字面意思回答,而后被女性评价「直男不会聊天」。但事实上,大多数男性只是习惯了用工具性表达,不擅长袒露自己的心情,而女性则是表达性表达。当然有一种情况是男性采用了表达性表达,但观点太过男权,这时惹怒女性的,并不是表达的方式,而是表达的内容了。

在两性交流时,《魔鬼约会学》充分解释了什么叫工具性特质和表达性特质。工具性表达更多的是总结概括,时态指向未来,用一个形象的「上堆」来形容。这些表达特征能够更好的阐述任务,以便完成任务。而表达性表达则是更多的是状态和感受,时态指向当下和过去,用「下切」形容。这些表述特征能更好的传达心情和态度,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所以女生聊天的内容,在大多男性看起来十分琐碎,没有任何主题,但实际上有一条暗线将聊天串起来,那就情绪的释放和反馈。

在《魔鬼约会学》中,阮琦老师坦承,女性大多处在自己的世界,男性在追求女性的时候,要想更快的完成「交往」的身份切换,就要用女性更熟悉的方式,也就是表达性特质的沟通方式跟女性沟通。

回到现实中,知道这个对于一个单身狗有什么用呢?有用,十分有用。

无论是工具性,还是表达性,不同的性别虽然有所倾向,但并不是绝对。有相当一部分男性(那些脱单的)在工具性和表达性上都很擅长。处于工作中的女性,他们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工具性的。直男不会表达性特质,可以学啊。而且表达性特质也给工具男指出一条明路:比起学习如何变得幽默(不是搞笑,不是把笑话复制黏贴),不如学习如何真正的走心。在聊天上,表达性思维多上线,才不会和妹子聊天,老是把天聊死了;在行动上,少做用东西摆心形的做法,女性的表达性特质在情感方面异常灵敏,套路不走心,就变成了例行公事的任务了,女性难免不会接受。

第一章就先讲这么多。还愣着干啥呀,赶快跟妹子聊起来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恋爱从入门到放弃,看《亲密关系》就对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