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艺术审美的墙

拆掉艺术审美的墙_第1张图片
丁托列托:苏珊娜与长老

在美术馆、博物馆浏览时,你是在欣赏油画本身,还是在欣赏艺评家给它们塑造的光环,或是在惊叹它的市场价格而已?

在我们的常识里,学习艺术经济负担很大,需要家境比较好的人才能跨过这个门槛。而艺评家更甚,需要在有绘画经验的基础上成长,他们与画家一起营造了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艺术背景而言的人,习惯了艺术作品是富人们才占有的东西,欣赏美术作品时,对自己的审美极其不自信,而习惯于听从艺评家们怎么评价。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恰好直击这个门槛极高的审美高塔的软肋,不跟我们说油画的技艺应如何如何才算是好,而是引导我们从解构文化的角度审视这个艺术世界,引发我们的怀疑与讨论。作者约翰伯格具体传递了以下4个观念。

第一点,艺术的权威被现代的复制手段摧毁。艺评家总是说艺术高于商业,但当今社会,一幅油画的价值却是由其市场价格所衡量。是否是“真迹”,比这幅油画画得好还是差重要得多。参观博物馆时,我们看到了很多市场价格很贵的油画,而这些油画的水平可能鱼龙混杂。价格塑造的“虚伪的虔诚”,令我们欣赏作品这些水平各异的作品时均心生敬畏。

在这个机械复制的时代,不计其数的油画复制品被引用,迎合许多不同的服务目的。以往富裕且有教养的人才能欣赏的艺术作品,大众也能观赏了,并且能识别出这些作品被引用的“实用”目的,艺术的权威被摧毁。

第二点,女子被观看的方法。传统的习俗是,“男人的风度基于他身上的潜在力量。”而力量的对象是外在的物象。而女子的风度则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她。她已经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内化,时刻审视自己会给别人带来何印象,旨在讨好别人。

油画里很多裸女形象,“裸露并非她自己情感的表达,而只标志着她屈从于主人(女人和作品的拥有者)的感情和要求。”油画里的女性裸像,看向观看者,引诱观看者。她们通常没有体毛,因为体毛通常是欲望的体现。画中女性不能有欲望,她只能满足观看者的欲望。有时候这还不够,画中女性裸像有时候被画成是在照镜子并迷恋于自己的形象,因而并被冠之“虚荣”的罪名。而事实是男性才观察者,是他想看裸露的女性,他不承认这一点,反而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女性。

化妆品、时尚的衣物等等构成的现代女性审美观,依然体现着女性是被观察的客体这一传统。女性已被驯服到自觉去执行这一传统,将自己价值的衡量权利拱手让给别人。


拆掉艺术审美的墙_第2张图片
梅姆林:虚荣

第三点,油画作为“炫耀”方式的传统。以往只有达官贵人才会请画家描绘自己和家人的肖像,以及家中的生活场景等。那些栩栩如生的静物油画,表情生动的肖像画,对于它们的主人来说,更多的作用在于“炫耀”他们的财富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他们从油画中直视你,而又适当营造距离感,通过你对他们的观看来肯定自己的功绩。

神话类题材,也只是用于间接描绘油画拥有者某些光辉的瞬间,而不是真的重现神话里的场景。至于一些反应下层人们生活的作品,也仅是上层阶级站在道德高地对他们的审视。


拆掉艺术审美的墙_第3张图片
霍尔拜因:两大使

最后一点,现代广告影像是油画的另一种延续。基于上面的第三点,油画这种艺术形式,将个人的价值外化为”你拥有什么,你就是什么“。广告掌握了这一奥妙关系,以此为契机,劝说大众购买广告中的内容——购买了这些,你就拥有了更理想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油画重点在当下拥有什么,而广告卖给你的是关于未来优越感生活的幻想。

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广告把消费转换成民主的代用品“,好像我们和别人一样拥有了这件物品,我们便和别人有了一样的社会地位,与别人平等。不过是幻想。


拆掉艺术审美的墙_第4张图片
力士广告

以上这些颠覆性的想法,是不是破除了油画在你心目中高高在上的艺术地位?这么多个世纪过去,很多艺术评论的逻辑已经固化。约翰·伯格破除掉油画外在的神圣光环,开发了一条新的路径,让我们可以平视这些传世作品,继而审视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影像。

本质在于“怀疑与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掉艺术审美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