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劳模

宣传科的杨达最近忙得焦头烂额。前天厂里开会,领导要求宣传科把目光聚焦生产一线,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给全厂职工树立学习的榜样,为“生产大干90天”鼓舞干劲。科长回来后便下达了宣传任务,连杨达这样的新手也领到了不少活儿。

杨达最近才调到宣传科。好不容易从车间升到机关,还没过几天清闲日子,就碰上了宣传月活动。科里几个写手一上班就噼里啪啦敲稿子,杨达因为刚来,不仅承包了科里所有的后勤杂事,还要不停看稿子熟悉业务,不免有些手忙脚乱。

还好有前辈王峰的指点:“劳模嘛,说来说去都差不多,你把他们爱岗敬业、舍小家为大家的共性写出来,再挑出一两个个性事例,这个人物形象就出来了。”

杨达听了王峰的建议,补课一样在网上搜罗了一大堆劳模事迹材料,看完感觉胸有成竹了许多,第二天便带上相机和速记本去了四车间。

他先找了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听说要宣传他们车间,直接打电话给正在上班的甲班班长,要求全力配合杨达的宣传工作,于是杨达又去车间生产班长办公室找到了甲班班长李严荣。

杨达说明来意,李班长听了点点头,深吸一口烟,过了一会儿说:“这么着,这会儿差两个多小时就该下班了,小杨你先回去,我明天告诉你该写谁。”

杨达赔着笑:“李班长,我今天就是采访一下您班里表现突出的典型,采访完了还要回去赶稿子,我们科长也催得紧,您看……”

李班长吸口烟,慢悠悠说道:“没事儿,耽误不了,我知道。我得好好考虑下让你写谁比较合适,要是推了个不合领导意的,这事儿就不好看了不是?”

话说到这儿,杨达也不好再摧,只得两手空空打道回府。

第二天,杨达一上班就直奔四车间。李班长看见杨达,对他笑笑,打电话叫人过来。不一会儿,一个三十出头身穿工作服的男人推门进来,李班长介绍说他叫张力,是上季度甲班劳动竞赛第一名,简单聊了几句后便打着电话进车间了。

杨达按照之前准备好的问题一一提问张力,张力话不多,好多问题回答得比较含糊,杨达看着速记本上可怜的几句话,心里暗自着急,眼见着问题快问完,又要冷场了,杨达索性把本子一合,跟张力闲聊起来。也许是不紧张了,张力的话渐渐多了起来,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当听到杨达说他在一车间干过几年之后,张力像是找到战友一样,语气更加随意起来。

“你们大学生有文化就是不一样,熬个几年还能出去,我就不行了,要文化没文化,要关系没关系,这辈子就是个受苦的命咯!”

“张哥你才三十出头,这种丧气话说得太早了吧。”

“没路子嘛,一年一年眼看着就这样了。”

“听李班长的介绍,你经常在劳动竞赛中得奖,说明你工作积极性还是挺高的。”杨达想把话题拉回来。

“嗨,挣钱嘛,干活的时候多操点心,起码能比别人少扣点,把该挣的挣回来,这个班就没白上。”

杨达点头称是。张立这番话,话糙理不糙,当初他在车间当一线工人的时候,心里头也是这样想的,自己多干点没什么,年轻人不怕吃苦,只要把工作稳稳拿下,不被人小瞧不扣钱,才算没辜负了自己。

杨达提出要给张力拍一张现场工作照,张力领着杨达走到他的机台前,周围的几个工友过来看热闹,张力摆了几个姿势,脸都憋红了,逗得工友们哈哈大笑。杨达拍了几张,正在查看相片时,一位女工凑过来跟他搭话。

“拍照片是要干什么呀?”女工两耳戴着耳塞,大声说道。

杨达回她:“宣传一下你们车间的劳动模范。”

“哦,那你不如去宣传宣传老杨,那才是劳动模范呢!”

杨达一听,追问道:“他工作成绩很突出吗?”

“成绩好不好我就不知道啦,不过老杨干活儿特认真,工作上我最佩服的就是他了,对了,他就在那边10号机台。”

杨达找到杨勇的时候,他正在机台上挥汗如雨,杨达提出采访请求,杨师傅搓着手笑道:“我有啥好采访的。”他让杨达在旁边等一会儿,把手头上的活儿干完后,来到杨达身边。

杨勇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准确来说,老实得过头了,当年同他一起进厂的学徒,如今不是做了厂里的领导,就是早早转行发了财。剩下几个还留在车间的,也早都混到了清闲的岗位,哪还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那破机器。机器更新换代了几次,杨勇就跟着学了几次,到头来,一辈子只会干一种活,别人谈起他的时候,也免不了摇摇头叹息一声:“可惜啦,一根筋。”

杨达跟杨勇简单聊了几句,就开始切入主题。

“杨师傅,您工作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这怎么说?”

“就是说,您认为要怎样才能做好您这个岗位的工作?”

“哦,也没什么,我这个活儿就是叫人要耐住性子干的,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责任心,平常多操心,就能出来活儿。”

“技术上要求高不高?”

“不高,这活儿不难做,都是熟能生巧的事。不过,还是要耐下性子学,现在那些年轻人,可不比我们当年能吃苦咯。”

“嗯,吃苦耐劳。”杨达低头在本子上刷刷记下。

“杨师傅,您经常加班加点地干,您家人支持吗?”

“嗨,那有啥支持不支持的,安排你上班你就得上班,没别的可说,一连上半个月班那都是常有的事,家里人都习惯了。我好不容易休息一天他们倒奇怪了,哈。”

“那么,家里情况都还好吧,有没有什么困难?”

“家里好着呢,这几年孩子长大了,学习还可以,又听话,媳妇勤快,老人身体也都结实着,几年了没病没灾的,没啥可愁的。”

“有没有这种情况,家人突然生病需要照料,而你忙于工作走不开?”

“我想想,倒是有一回,就几个月前的事,我老丈人扭秧歌的时候把脚给崴了,几天没敢下床,媳妇伺候了两天,实在不敢再请假,再请假一个月的全勤就没了,相当于一半的工资呢,我就想虽说咱厂也请假难,但我请个一两天总行吧,扣个一二百块钱就当给老丈人买补品了。结果班长愣是不放,说我走了这机器就得空放着,耽误生产。结果我只好叫我妹妹帮忙伺候了两天……”

一周后,以“树标杆·学榜样”为主题的展板出现在厂里的宣传角内,杨勇的工作照被放在醒目的位置,配上杨达两千字的通讯稿,引来职工们纷纷驻足。工友们叫杨勇去看,杨勇边说有啥好看的,边笑眯眯地跟上。

“‘……他技术精湛,屡获厂内先进模范称号……’我怎么不知道?”说话的是维修工程东。

“‘……他年迈的父亲病重住院,他既担心父亲的身体,又怕自己走了没人顶上去,到时候影响生产,只得咬咬牙,白天坚持工作,晚上在医院照料父亲……’老杨,你爸住院你怎么不说一声啊?”王龙问道。

“哎,没有的事,写文章么,我哪里管得着人家怎么写?”杨勇一边说,一边退出人群朝车间走去,两只耳朵已经通红。

杨达其实写了两篇通讯稿,一篇张力,一篇杨勇,也许是杨勇的话朴实又比较正面,杨达写起来更加顺畅,人物形象也更丰满,而张力那篇主要堆砌了他的工作成绩,显得干巴巴。科长看后提了几点修改意见,让王峰协助杨达把杨勇那篇好好润色了一下,就拿这篇稿子作为活动月的主打宣传稿件之一。王峰也挺仗义,对杨达没藏着掖着,教给他的都是实打实的经验,杨达的稿子经他一改,立马上了一个档次,连杨达自己看了都要感动地热泪盈眶。

过了两天,科长开完会回来,一改往日的严肃表情,喜气洋洋地表扬了一番大家,说厂领导对这次活动评价很高,让大家再接再厉。之后,科长把杨达叫到了他的办公室。

杨达坐下后,科长看着杨达说:“小杨啊,最近科里的业务适应得怎么样?”

“最近跟王峰哥学了很多,不过有些业务还需要再熟悉熟悉。”

科长点点头,笑道:“你上手挺快的,写得稿子还挺像回事,我记得你是学理科的?”

“计算机专业,主要是软件开发那类。”

“哦,那得去信息科才算专业对口嘛。”

“呃,我觉得在宣传科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杨达赔着笑。

科长弹弹烟灰,笑道:“你写的那篇杨勇的稿子,厂领导看了之后很满意,正好这段时间市里评劳模,咱们打算把杨勇跟其他几个职工一块报上去。老杨我认识,工作很认真,在基层服务这么多年,是该给奖励奖励了。你把稿子再改改,整理出个事迹材料来,明天给厂里报上去,有什么不懂的就问王峰。”

“对了,这段时间你再去几趟四车间,多采访几个典型,咱们要做一个走基层的系列报道,趁着这个劲头把宣传月活动搞上去。”

时隔一个多礼拜,杨达又到了四车间。这次杨达吸取了经验,没去找生产班长,而是直接进了车间现场。他胸前挂着相机,手里拿着速记本和笔,在机台之间转悠,看到合适的场景就抓拍一下。职工们向他投来好奇的眼神,但手里的活儿却一刻不停。杨达找了个年轻点的职工,跟他打听表现突出的工友,年轻工人给他指了指同机台的女工刘霞。

刘霞比杨达大不了几岁,但工龄却比杨达多出好几年,她十八岁中专毕业就到了厂里,在操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她身材瘦小,干起活来倒是挺麻利,只是跟杨达说话时声音提不起来,时不时还咳嗽几下。

杨达问道:“刘姐,你是不是生病了?”

刘霞指指喉咙说:“嗓子发炎,还有点发烧,一整天都晕乎乎的。”

“那你该请假回去休息休息。”

刘霞笑了:“我倒是想休息,那也得领导给准假啊。轻伤不下火线,这是咱们四车间的老传统了。”

“也是,年底任务重,正是用人的时候。”

“对了,你要写我意思意思就行了,别吹得太厉害,你大伯让你那么一写都快成名人了,我可不想出那个风头。”刘霞笑道。

“什么大伯?”杨达莫名。

“杨勇啊,不是你大伯吗?”

杨达愣了愣,扑哧笑出来:“我就没个大伯,杨师傅是我最近才认识的,怎么还成亲戚了呢?”

“是吗?”刘霞狐疑道,“我听大家都这么说,还以为就是呢。”

“这都怎么传出来的?”

“估计是杨勇这回评上劳模,厂里给了奖金,有些人眼红吧。”刘霞使了个眼色。

杨达哭笑不得。

几天后,刘霞带病坚守岗位的故事登上了厂里的电子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杨达自觉已经熟悉了宣传稿的写作“套路”,车间现场也去得不那么勤快了。碰上题材类似的,杨达干脆把自己之前写的稿子翻出来,摘出一些有用的句子和段落,稍加修改就又是一篇。反正抄自己又不算抄,杨达自我安慰道。

忙中免不了出错。

这天,杨达点开电子报欣赏自己刚发表的关于维修工程东技术改造的文章,突然注意到程东的几个课题名称与他负责维修的机型不符,他记得那天去采访程东时还顺便采访了另一个维修工许辉江,杨达赶忙翻开他的速记本,果然,稿件中的那几个课题是许辉江做的,与程东毫无关系。

这两个人负责的机型可是截然不同,这要是让车间职工看见,岂不是闹了笑话?杨达心里一阵忐忑,懊悔自己不该粗心大意,可是稿子已经发表,没法再修改。他忍不住跟王峰说了,看他有没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王峰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杨,你想太多了,大家只看他有没有工作成绩,哪有人会注意那几个又长又拗口的课题名称,别担心,以后多注意就行了。”一句话让杨达宽了心。

不过倒是真有人注意到了。第二天程东打来电话,说杨达那篇稿子让他见了许辉江都觉得害臊,让杨达把稿子改改。杨达承认是自己的失误,并说明稿件已经发表不能修改的事实。

安抚完程东,杨达挂了电话,操作着鼠标继续复制粘贴……

你可能感兴趣的:(制造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