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说起戏曲,宁一的第一反应不是京剧,而是昆曲,昆曲的曲调唱词特别美,初见便让人耳目一亮,最近因为作业原因特意去观看了豫剧《刘秀传》,欣赏不来是意料之中的事,另一方面又使昆曲在宁一心中的地位稳如磐石。

在天赋以外,有些兴趣爱好是熏陶出来的。

抱着了解家乡戏曲的心态宁一的一门选修课选择的是昆曲艺术鉴赏,任课老师是一位对昆曲怀有极大热忱的年轻女老师,32个课时下来,她利用一切人力物力条件相当负责地向学生们展示过昆曲的服饰、造型和名篇,大礼堂有昆曲演出那天晚上,她愣是把学生从课堂集体拉进了礼堂。

当初还没有安利和迷妹这两个词,不然向来没什么架子的女老师一定会被大家笑嘻嘻地调侃到飞霞满面。

不知是不是天意,昆曲艺术鉴赏快结课时,古代文学正巧讲到元明戏剧,老师布置了背诵之外的新作业,分班级表演《西厢记》和《牡丹亭》,姊妹班投票选择班级表演剧目。

对于在选修课唐上早就把青春版《牡丹亭》欣赏完的宁一来讲,选择后者是无可厚非的事。

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结果也正如她所希望的那样,写剧本,分角色,准备道具,排练,终演,一切都不能更顺利了。

诸如昆曲这类的传统戏剧,在宁一奶奶那一辈的人当中人气不低。宁一在吃完晚饭后看会儿电视,在那之前,如果电视是开着的,频道一定是停留在戏曲和戏曲相关频道,偶尔晚间出来吃宵夜,还能隐隐听到隔壁的爷爷开着收音机外放戏曲的声音。

普通的年轻人不太会关注这些,他们有更易消磨时间的事情去做,偶然看到一些传统的新闻资讯,便会眼疾手快地略过直接看下一条。

局面确实挺尴尬的,好像一对吵架的夫妻,你不愿意搭理我,我漠视你的存在,两个强项令,没人肯低头。

宁一交上去的选修期末论文也尝试着自我剖析,真心实意地问自己爱不起传统戏剧的原因,结果把自个儿杀猪一样里里外外刨了个干净,却并未发现类似不尊重乃至轻视传统戏剧的病变组织,像宁一这样的年轻人绝对不是少数。

刷完《大鱼海棠》回来,一路翻了一些网站的热门评论,贬低的很多,维护的也有不少,但其实两方看得都很通透,不过是一个说法换了两种表达而已,那时候的宁一忽然察觉到了一点,观众多的是好观众,但“演员”是不是好“演员”呢?

能够有资格列入非遗的传统戏剧一定是有传承价值的,年轻人看着他们,感觉到了他们的高高在上,像是被玻璃罩子罩住的名画佳作,大家都知道他们很美,会举起相机拍照留念然后转身离开,但是,如果仅仅将他们用堪比泰山的大名声保护起来,那么这些传统戏剧说穿了也只是给年轻人欣赏的艺术作品,是死物,你看那些玻璃展台里象征着某种失传手艺的钟表瓷器,每一件都笼罩着浓郁的死气,你难道希望这些还能演出的戏剧最终也沦为一张张了无生机的剧本照片吗?

黄仁宇在他的书里多次说过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缺少一种值得信赖的沟通上下的中间机构,这理论安在戏剧上也并无不可,世界虽大,像女老师那样一腔热血宣传戏剧的年轻人又有多少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