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花有感:如花在野

不知为什么学起花艺来。可能是命里的一种缘分。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常常妙不可言,人与物之间也有时如此。

小时候有过很多爱好,随着时间流逝,被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的所剩无几。

除了供养自己的文字,其他都近乎杳无音信。

记忆经过几次洗劫,选择性地忘了很多事情,但那些清晨花开的瞬间一直被铭记。

如若有另一个世界,想必另一个自己应该是在森林深处,斗笠蓑衣,看花开正好。

习花有感:如花在野_第1张图片

1. 缘起

三月睡醒的一个午后,站在阳台,看周围的车水马龙,突然厌倦了格子间的生活。

每个格子间都有一样的女人、男人,和差不多的琐碎故事。而这非自己想要的人生。

去做点什么吧,即便此刻不能即便拥有,那么试着改变也挺好。

一直以来,你都说要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可是往回看,充斥在自己周围的并非完全是自己喜欢的。

房子不是自己喜欢的,房子里的主人不是自己喜欢的。

桌子上的杯子、床上的床单、挂在窗子的窗帘,一切都不是自己喜欢的。

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会在不喜欢里逐渐失去生活的底气,甚至选择不喜欢的枕边人。

对于一个什么都追求感觉的人来说,和不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的感觉并不美好。

可是回头看见桌子上朋友送的花,心情旋即又好了起来。

如果在众多不喜欢里,能尝试着拥有一件喜欢的,也挺好。

而花也可能成为其中一种。

所以,五月的时候,报了班,正式学习。

2. 成全自己

在众多插花作品中,比较喜欢的是日式花艺。

中华花艺虽也有其精髓,但因中国特殊的发展国情,并未被很好地沿袭下来。

之所以喜欢日式花艺大抵是因其雅,在于不招摇,不媚俗,甚至残缺、单纯。

而它的美,也寂静、深远,不暴烈,不急功近利,给人直抵内心的祥和与禅意。

花虽百样,各有千秋,而你独自面对它们时,它们是一样的,美好而柔软。

所以,拈花的人内心是柔软的,无论外在多么坚硬或逞强。

你会坦然成全自己本来的模样,笨拙或灵敏。

也曾想过成为一个什么都会的人,至少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不轻易迷路,不轻易生病,不轻易让别人担心。可是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笨拙地行走。

之所以与文字和花艺此类静态的行为有染,大抵是因其完全成全了自己的笨拙,使自己得以成为喜欢的自己。


3. 明心见性

学习插花,表面上看是在学习一门手艺,而实际上是修心。

枝蔓的处理过程,,考验你的耐心

花材的选择,体现你的喜好。

花与器皿的搭配上,体现你的审美。

当一件作品完成时,它是你情感的一部分表达,或喜乐或悲恸。

在没有接触花作之前,自己对植物的喜好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会偏爱某一种颜色或某一种花语的植物。譬如:深紫,和彼岸花。

时常不考虑器皿的属性,而直奔主题地选择自己喜好的颜色和花材,这时做出来的作品往往都要重新做一遍。

花和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体,而它们的组合却是插花艺术的宿命。

当花和器的自我表现越强烈时,作为作品的插花就会越不和谐,越没整体感。

所以,花道不仅是一种美学,还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情感。

它所要呈现的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情感表达和修炼的方式。

4. 顺应自然

花道,即将花草树木的枝、叶、果,插入花器,使其具有艺术之美,即花的曼陀罗。曼陀罗展示的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位于曼陀罗正中央的是大日如来,在其周围按序列排着大大小小的佛陀。每个佛陀有自己的职能,即便是最小的佛陀。所以花道讲求和谐。

日式插花成立于中世,成熟于江户时代,主张以阴阳两级的思维来看待一切事物。插花的艺术源于直立鲜花,意义在于使生命复苏,其特质在于追求顺其自然,以表现其生命短暂而艳美的鲜花在凋零时的心境,而非人为造作。

5. 谦卑

人在某个领域待得越久,就越容易独善其身,就越容易把自己所在领域的东西强加于人。譬如,在金字塔顶端的人会不自觉地有一种优越感,而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会有一种文人的清高。而无论哪种都有失偏颇。毕竟世界上有很多事都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在某些见闻面前,我们都是肤浅的。所以,人不能自命清高,变得闭塞而排他。

我们不能忽视其他领域的存在,用此刻的眼界和思维模式去造型,而需怀一颗谦卑的心,通过并不起眼的技巧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助植物的魅力展示给人们。客观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不可因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迷失了真实的世界。

6. 诸法空相

出于本能,人习惯性地对作品评头论足。对于同一个插花作品,不同鉴赏者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会影响插花者的情绪,但我们不必要求自己的作品使每个人满意,只要能使观赏者联想到其精神世界就已很好。

《般若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所谓“色”就是眼睛看得到的东西,所谓“空”就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无论是“色”还是“空”,都是存在的,无论有形无形。所以,诸法空相,世间万物都是空的,没有实体。

而人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习惯以自己的认知界限作为尺子来度量一切事物。但有时所处位置的不同,也会导致其价值判断不同。所以,我们不应对事物的价值做规定,即便厘定了一个价值也不要执着于此。因为立场不同,会出现完全相反的不同情形与状况。

习花有感:如花在野_第2张图片

7. 无为

有时,在路边捡到一朵花,习惯性地把它带回家,什么也不做。任其自然凋零、散落,用好看的盘子盛放在室内,感受因其而凝聚在一起的空气。空气、花,什么也不曾诉说,但你还是感受得到光阴的逝去。

因此,插花的艺术不是去表现特定的空间,而是去决定特定的空间。

即插花的艺术注重的不是作品表现了什么意义和内容,而是注重其表现的方法。

人有一种误区,一旦从事了某个领域,便想在此领域出类拔萃,获得认可。而其实世界万物的姿态,都在于自己如何索求。

所以,插花的本质不在于向鉴赏者展示技巧高低,而是把自然的美提供给鉴赏作品的人。插画者不需要对作品赋予什么意义,而是注重作为主体的作品本身的实际存在;也不需要用一己之力去创作独一无二、自我满足的作品,而是尽量依循自然形成的素材,去“寻觅”“筛选”“采购”优良的东西,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本色,顺应自然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优美的艺术作品。


习花有感:如花在野_第3张图片

8. 有些东西比美重要

由于环境明亮,很多东西我们看不见了。

但是,为了看见更多的东西,我们要到黑暗处亮一盏灯。

在一个“美”成为消费品的年代,“不美”或“不够美”像是一种罪过。

初学插花时,拙劣的技艺使自己失落,可是当“不美”的作品完整地呈现在眼前时,还是会感到惊喜。它不是不美,只是美得不符合世俗标准。犹如浓淡各异的女子。

所以,插花的意义不在于装饰,有些东西比美重要。


习花有感:如花在野_第4张图片

8. 相闻奏华

独立生活得越久,越不擅长向他人倾诉情感。开心或不开心,都习惯了一人独享。

如果有一天,花道能将人的喜怒哀乐完整的呈现出来,那兴许是花艺史上的一段传奇。

曾想用不同花材勾勒一些相似题材的故事,却不料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个性。

不同植物,对应不同手法。

我尝试与植物对话,倾听它们的声音,感受到植物的喜乐。摆脱既有的观念,坦率地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一株鲜花,尝试着“相闻奏华。”

9.克制

人都是贪婪的,可能是因为匮乏。所以我们总是喜欢多的衣服、多的食物、多的感情。插花过程中大多数人包括自己都会本能地求多,恨不得将所有好看堆砌在一起。当所有喜欢的花材、好看的花材堆砌在一起时,最后呈现的作品往往适得其反。

而优秀的作品往往都表现得非常寂静,看似毫不起眼,但其深处却隐藏着作者跌宕起伏的意念。

大师在创作一盆插花作品时,所使用的技巧往往不为人所觉察。即“藏即为花,不藏即不为花”。在不显眼处好不显眼地运用技巧来创作不引人注目而又具有极大存在感的插花作品。然而现实中很多作品只是流于形式的模仿,但是真正优秀的作品需要一种超越了外形创作技巧的精神意念。

并且,在插花过程中创作者应该学会省略技巧,即尽量克制自我意识,克制自己的喜好,帮助观赏者去想象和描绘他们的精神世界。


习花有感:如花在野_第5张图片

10. 如花在野

没有人喜欢矫揉造作。

即使是插花也要插得如花在野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花有感:如花在野)